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AI for Science 创新图谱》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全球 AI for Science 论文发表量的年均增长率达 27.2%,全球人工智能期刊论文总量从 2015 年的 30.89 万篇增至 2024 年的 95.45 万篇,十年间激增近三倍。其中,科学智能领域的贡献显著,其占比从 2015 年的 56% 提升至 2024 年的 62%。若以 2019 年为基准,结合年均 27.2% 的增速推算,2025 年全球 AI for Science 论文发表量预计较 2019 年增长超过 3.5 倍,反映出 AI 技术在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而人工智能是如何改变科研范式的呢?
- 先来看下这个数据,在各国中,中国是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国家,2019-2023 年间发表超过 10 万篇,占全球总量的 30% 以上。其优势领域集中在地球环境科学、工程科学和数学与物质科学交叉方向。美国则在高质量研究(如自然指数期刊引用量)上保持领先,但中国的引用量增速(2015-2024 年增长 38 倍)显著高于美国,显示出追赶态势。
- 在学科分布中,生命科学(如蛋白质结构预测、药物研发)、物理学(如量子模拟、材料科学)和化学(如催化剂设计、分子合成)是 AI 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占 AI for Science 论文总量的 60% 以上。特别是在,2024 年,生成式 AI 在理论物理(如量子场论方程构建)和材料科学(如超导材料预测)领域的论文分别增长 40% 和 55%,显示出 AI 在复杂科学问题中的突破潜力。而2025年,也即将超越这一数据。
这代表了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科研范式,推动科学研究从 “经验驱动”“理论驱动”“计算驱动” 向 “数据与智能双驱动” 的第四范式跃迁。
一、科研方法论的重构
- 从假设驱动到数据与模型双驱动传统科研依赖 “观察 — 假设 — 验证” 的线性逻辑,而 AI 通过挖掘海量数据中的隐含规律,实现 “数据密集 — 智能涌现 — 人机协同” 的三元认知模式。例如,AlphaFold3 不仅预测蛋白质结构,还能解析蛋白质 - 核酸、蛋白质 - 小分子复合物的三维构象,其预测精度可与实验数据媲美,直接推动结构生物学从 “实验瓶颈” 进入 “计算优先” 时代。在材料科学领域,微软 NatureLM 通过自回归文本生成技术,成功设计出体积模量接近钻石的新型超硬材料,颠覆了传统试错式材料研发模式,心理学领域中,科研工具PsychFlow通过AI与实验心理学的结合,可以快速生成各种AI+心理的实验范式,例如研究AI对人的创新力的影响,统一实验环境,可以让不同AI咨询聊天机器人进行比较。
- 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AI 打破学科壁垒,催生交叉创新。复旦大学跨学科大模型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在超导材料预测和台风路径模拟中实现效率跃升;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将思维链技术与策略搜索结合,在 30 多个行业落地应用,推动数学能力与复杂任务规划的跨界融合。这种 “人工智能 +” 模式使科研人员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图像、代码等异质信息,捕捉跨领域的隐性关联,例如通过分析气候数据与 医学文献,发现极端天气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机制。
- 从静态分析到动态预测AI 模型具备动态建模能力,可处理复杂系统的时空演化。例如,PandemicLLM 融合政策、行为、基因等多源数据,实现高精度疫情预测;在高能物理领域,AI 通过模拟粒子碰撞轨迹,优化实验设计并提升数据重建效率。这种动态预测能力使科研从 “事后解释” 转向 “事前干预”,例如在生态保护中提前预警物种灭绝风险。
二、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
- 从孤岛式创新到分布式智能网络AI 推动科研组织从 “中心 — 外围” 结构向 “节点 — 网络” 转变。欧洲开放科学云(EOSC)通过链接多国资源,实现算力、数据和工具的跨国共享,使研究团队可 24 小时协作;中国 “模速空间” 平台汇聚 100 余家 AI 企业,形成动态组队的科研攻关模式。这种分布式网络不仅提升效率,还促进了 “人类提出需求 —AI 生成路径 — 计算机自动验证” 的全链条科研闭环。
- 从个体主导到人机协同共生AI 逐步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科研主体。Robin 多智能体系统自主完成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发现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候选药物利帕舒地尔;GPT-5 在数学教授引导下,首次给出第四矩定理的显式收敛率,并被纳入正式论文。这种协同模式使人类科学家得以聚焦战略性问题,而 AI 承担重复性工作,例如在考古研究中通过虚拟修复技术快速复原文物碎片。
- 从封闭独享到开放共享开源生态和数据共享成为新趋势。AlphaFold3 开源代码推动结构生物学普惠化;“联合科学家” 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量化科研贡献,实现数据、灵感的透明化共享。这种开放模式降低了科研门槛,例如非洲科学家可通过云平台使用欧洲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加速本土农业基因研究。
三、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
- 从线性积累到跳跃式发现AI 通过探索解空间生成新假设,突破人类直觉限制。例如,AlphaFold3 预测的冠状病毒蛋白结构,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关键线索;在化学领域,AI 设计的新型催化剂可将反应效率提升数倍。这种 “智能涌现” 使知识生产从渐进式积累转向革命性突破,例如在能源领域发现室温超导材料的可能性。
- 从经验归纳到理论推演AI 开始涉足基础理论创新。GPT-5 在 Malliavin–Stein 框架下,将定性的第四矩定理推广为定量形式,其推导过程被原封不动纳入学术论文;在量子场论中,生成式 AI 通过构建方程,探索新的物理模型。这种理论推演能力使科研从 “现象解释” 深入到 “规律发现”,例如在宇宙学中模拟暗物质分布。
- 从实验依赖到虚实融合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结合成为新常态。“磐石” 科学大模型通过仿真推演,为高铁流体力学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在药物研发中,AI 先通过虚拟筛选数百万分子,再进行实体合成验证,将研发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数月。这种融合模式显著降低成本,例如在材料实验中减少 90% 的试错次数。
四、伦理与治理的新挑战
- 原创性归属与责任界定当 AI 提出科学假设或设计实验时,其贡献如何量化?例如,Robin 系统发现的药物候选物,应归功于开发团队还是 AI 算法?目前,多数研究采用 “人类主导 + AI 辅助” 的责任框架,要求 AI 生成方案必须经人类二次验证,并通过知识溯源技术记录贡献链条。
- 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跨学科研究涉及海量敏感数据。欧盟 GDPR 要求科研数据遵循 “公平、可追溯、透明” 原则;中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确权和访问控制。在制造业中,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如联邦学习)允许中小企业共享数据而不泄露商业机密,例如食品晶体计数工具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提升质量控制效率。
- 技术滥用与生态失衡AI 可能加剧科研资源分配不均。例如,发达国家的实验室因算力优势垄断 AI 驱动的前沿研究,而发展中国家面临 “数字鸿沟”。对此,中国通过 “AI + 科学” 专项基金支持中西部高校,欧盟推行 “数字技能再培训计划” 缩小差距。
人工智能对科研范式的改变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一场思维革命。它重构了科研的底层逻辑,推动人类从 “有限探索” 进入 “无限可能” 的新时代。未来,随着 AI 与科学的深度融合,科研将更高效、更开放、更具颠覆性,为解决全球重大挑战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