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从未有过真正的平息。在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西方人依然坚信上帝的存在,认为是上帝在背后主宰着万物。尽管如此,即便他们的火箭已经飞出了外太空,如果真有上帝,那上帝的“家”早就被探索得一清二楚了。然而,即便如此,西方人仍不愿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这一切并非他们的固执,而是西方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缺少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填补这一空缺,他们不得不在历史的间隙中寻找可以与东方文化相提并论的东西,而上帝的信仰正是其中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即使科学发展如此迅速,也始终无法摒弃神学。
神学和科学,两者互为对立,且难以调和。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了西方人强烈的宗教信仰,神学早就失去了市场。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位人物意识到了这个矛盾,并致力于在两者之间找到连接点。这个人便是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艾萨克·牛顿。
牛顿的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是物理学和数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凭借着非凡的成就,他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在科学上如此卓越,他却在四十岁之后转而全心研究神学,并在后半生耗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试图找到科学与神学之间的联系。
牛顿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伍尔索普村。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就已去世,母亲因丧子之痛,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牛顿出生时非常瘦弱,母亲曾说过,她能将刚出生的牛顿放进一个小马克杯中。三岁时,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个牧师,这让牛顿感到十分孤独和痛苦。他甚至愤怒地写下威胁,要把继父和母亲连同房子一起烧掉。
年轻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的学习成绩平平,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虽然喜欢读书,但大多是一些枯燥的机械模型制作书籍。然而,随着进入中学后,他在物理学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并最终考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该学院的教学体系深受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而牛顿的导师巴罗教授,则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了他。牛顿的才华让巴罗欣喜若狂,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的一切教给了牛顿。
牛顿的兴趣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他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在力学方面,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在光学上,提出了颜色理论并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在声学上,研究了音速的传播;在数学上,独立创立了微积分;在天文学上,证明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甚至在经济学上,提出了金本位制度。
这些成就使得牛顿在科学史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牛顿在科学上如此杰出的成就,却并没有使他满足,反而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与科学相对立的神学研究中。
在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几百年的推动,科学才逐渐得到广泛的接受。然而,尽管科学逐渐流行,西方人并没有因此摒弃宗教信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是对神学的一次沉重打击,尤其是这个定律彻底挑战了上帝存在的论点。但牛顿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现而否定上帝的存在。相反,这使得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矛盾之中。科学告诉他上帝的存在是不必要的,但信仰又让他坚信上帝是存在的。
因此,牛顿将后半生几乎完全投入到神学的研究中,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认为,虽然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运动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的缺席,反而是上帝创造了这个规则,然后放手让它自然运行。
为了支撑自己的理论,牛顿撰写了大量神学研究手稿,内容涉及150万个单词,然而大部分并未发表,因为这些理论相较于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显得过于薄弱。尽管如此,牛顿并没有放弃,他依旧坚信神学并不与科学对立,而是科学的终极解释。
在牛顿的神学研究中,他特别重视《圣经》,并试图用它来解释科学现象,甚至根据《圣经》的记载推算出地球的年龄只有6000多年。显然,牛顿的这种推算本身就带有偏差,因此他的神学理论难以站得住脚。
最终,牛顿于1727年3月去世,享年84岁。他终其一生都未能成功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他依旧坚信,科学背后有着上帝的主宰。回顾自己的一生,牛顿在临终时留下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世人如何评价我,但我认为自己就像是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几颗漂亮的石子,偶尔得到几片美丽的贝壳为之欢欣。而那浩瀚无垠的真理海洋,依然在我眼前。”
牛顿毕生都在追求真理,尽管在神学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但他的科学成就依旧如高山般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