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孙书剑指出,月亮是中国文化核心象征,承载团圆、分离、永恒等多重含义,影响哲学思想与文学艺术。
02“嫦娥奔月”传说赋予月亮女性、阴柔等象征,体现中国传统二元对立观念,影响宇宙观与人生思考。
03我国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结合神话与科技,激发民族自豪感,月亮成为科技崛起与文化复兴的象征。
04月球岩石研究可追溯地球39亿至40亿年前状态,有助于理解生命、太阳系及宇宙起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05我国联合17国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推动长期自主运行与短期有人参与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孙书剑(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员、浣江实验室研究员)文/图
月球,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月亮”、“月宫”或“太阴”,其地位和价值远不止一个天体那么简单。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华文化一个核心的象征符号。
“嫦娥奔月”是中国关于月亮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传说。嫦娥偷食西王母的不死药,飞升月宫,成为月宫的主人。这个故事赋予了月亮代表团圆与分离、永恒与美丽、女性与阴柔等多重含义。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月亮是“太阴”,与“太阳”相对,代表着阴、柔、静、寒、夜、女性;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使月亮成为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一个关键符号。月亮的周期性圆缺变化(朔、望、弦、晦),被中国人视为人生和世事无常的完美隐喻。月圆象征圆满、团聚、美满;月缺则象征缺憾、离别、变迁。这种自然现象启发了中国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辩证思维,懂得珍惜当下,也能坦然接受不完美。
美国阿波罗计划拍摄的月球照片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月亮更是中国文学艺术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千古绝唱;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月的意象推向了情感与哲理的巅峰;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通过月亮,抒发了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深邃思考。月亮高悬夜空,清辉皎洁,常被用来寄托自己孤高、清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进入现代,月亮的意象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的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月球车叫“玉兔”,中继星叫“鹊桥”,这些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将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月亮成为了中国科技崛起和文化复兴的象征。
在今天,当全体中华儿女仰望夜空共赏一轮圆月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茫茫宇宙中,为何人类一直痴迷于研究和探测月球?它对目前科技水平已经高度发达的人类来说,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布的月球高清地质图。
月球是研究地球的宝地。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和地质活动,岩石受到的损坏不大,在那里研究月球岩石相当于研究地球39亿至40亿年前的标本,所以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探索月球可了解到许多有关地球早期大气状态的信息,如地壳和地表等,甚至有助于人们认识生命、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历史,了解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月球上有特殊的空间环境资源:超高真空、无大气活动、低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无污染、宇宙射线丰富,所以可以在月球建立精度高、造价低、运行与维护费用低的天文观测站及其他科研基地。月球特殊的条件还可以用于生产特种产品。
月球还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人类的能源基地。通过实施阿波罗登月工程发现,在月球表面含有大量的氦-3,而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元素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和无放射性的能源,被科学界称作“完美能源”,所以月球已被誉为21世纪的“波斯湾”。
月球上拥有相当于亚洲面积大的广阔月面。月球上蕴藏着其他的丰富自然资源。在月球广泛分布的岩石中,蕴藏有丰富的钛、铁、铀、钍、稀土、镁、磷、硅、钠、钾、镍、铬、锰等矿产,仅月海玄武岩中含有可开采利用的钛金属至少就有100万亿吨。月壤中丰富的铝、铁、硅可用来直接生产建材造房屋。也有人将月球比喻为地球的第八大洲。
月球可作为理想的星际飞行中转站。如果在月球上建立起工业基地和开办农场,远航所需的燃料、水和食物就都可以由月球基地提供。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逃逸速度要比地球小得多,只有每秒2.4公里,飞船携带有效载荷脱离月球飞向太空,要比携带同样重的有效载荷离开地球容易得多。月球还能作为长途星际飞行所需技术的实验场地和训练航天员的基地。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不但一直默默守护着地球,更是人类迈进深空的“大本营”。但就是这样一颗距离地球最近、被人类最早认知的星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类接近。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开展了超过150次的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有50%左右;而表面巡视、科学规划和感知、仪器部署和采样操作等月球表面深度探测仅有十余次成功记录;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掌握并实现了高可靠性的月球探测技术,日本、印度、欧洲部分国家仍然在不断地尝试向月面发起冲刺。
我国发布的全月正射投影图。
这颗在我们文化精神中温柔而又幽静的月球,实际上表面环境十分极端和恶劣,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致命威胁。月球的极端环境主要包括月球重力场、磁场、辐射、大气、流星体、月面温度、月球尘及月壤、月面地形地貌等环境,具有极端的真空与温度波动、致命的空间辐射、极具侵略性的月尘和微陨石撞击、漫长而黑暗的极夜和极端的重力条件。
以月面温度环境为例,受到太阳直接辐照、月球反照、月面红外辐射等因素影响。在月球轨道上,从黎明到黄昏太阳辐照度的变化约为1%;在月球白天期间太阳辐照度高达1358W/m2;而在月球午夜,太阳辐照降至0。也就是说月球的黑夜极限温度可达-200℃,会持续14.75个地球日;月面在受到太阳直接照射时的极限温度可达150℃,同样会持续14.75个地球日。
月面的地形也同样比较复杂。月面地貌从整体来看,有月坑、高地、月海、悬崖和沟壑等;从局部来看,有松软的月壤、斜坡、小坑和团块物体(如石头)等。由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发布的月背全球地形图来看,月球呈现了极致的“凹凸不平”,最高海拔10760m、最低海拔-9150m;月表的高山、悬崖,以及撞击坑内侧的陡坡,一般大于30°;月海地区,地势平坦,最大坡度可达17°。这也导致了月球重力场分布不均匀,一些月海盆地内有重力异常,对飞船运行轨迹有很大影响。
美国发布的月球背面近全球地形图
但是,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将为全人类带来幸福,月球探测是全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随着各国探月计划的不断推进,未来的月球将有望建设成为真正的“天上宫阙”。在我国已开展的嫦娥工程和即将实现的载人登月基础上,我国也将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截至2025年4月,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由中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我和我的团队目前也正在承担嫦娥八号微型探索机器人的研制任务,将着力于让分布式灵巧作业机器人赋能月球表面探测,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月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多维、深厚且历久弥新的。它从远古的神话走来,贯穿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最终融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日常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天体,更是一个承载了中国人哲学思考、审美情趣、伦理情感和家国梦想的文化精神符号。它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家国、地球与星空的文化血脉。而如今我们对月球的探测,正是贯穿了中国人五千年文明对月球的期盼,并为全世界带来新的观察和思考。正如第二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奥尔德林所说:“对于那些在悠悠转动的地球上仰望夜空的人,月亮都匀洒银光,绝不厚此薄彼。因此,我们希望,太空探索的成果也将由大家分享,从而给整个人类带来和谐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