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有个叫朱清时的小伙子,高考数学考了九十三分,总分四百六十多,进了中科大,现在看这分数,怕是连重点线都悬,可那时候没人觉得他不行,他后来当上了院士,还做过大学校长,他总说,别逼孩子非得考满分,题刷到一百分,脑子就转不动了。
1984年,李政道去中科大讲课,说考试考的是记东西和算得快,不是真本事,1985年,陈省身给少年班题词,别考第一,这两个人都是国际上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话,搁现在听像是在唱反调,可他们说的是几十年前的事,那时候学生不用天天刷题,也能动手做实验,也能自己琢磨问题。
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写作业写到十点,周末补课排得满满当当,老师和家长只看分数,九十九分也不行,非得一百才放心,可分数越高,孩子越不问为什么,有人拿种地打比方,肥施多了,土就板结了,庄稼反而长不好,孩子刷一千道题拿满分,创造力没了,兴趣也没了,培训机构还推什么五分钟解压轴题,听着玄乎,其实就是把学习弄成一套死规矩。
大家还是拼命追满分,因为录取规则变了,清华北大一个名次差一分,人就换了,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敢松一口气,孩子也怕,考砸一次就觉得自个儿不行了,更麻烦的是,AI都能解高考题了,以后拼的不是谁算得快,是谁能发现问题是啥,能想出新办法,刷题练的,恰恰最缺这个。
国外有些地方,比如芬兰、加拿大,学校不搞排名,孩子学得不累,成绩照样排在全球前面,他们不逼孩子非得考第一,孩子却会想问题,会一起做事,会自己去摸索,我们这边呢,新课标说要培养核心素养,可一到升学,还是看分数,去年北大一份招生报告提到,四成拔尖的学生当年差点被筛掉,因为他们偏科,可正是这些人,现在在量子、AI这些领域里站了出来。
《长安三万里》火了,人们说起李白杜甫是不是学霸,可盛唐那些诗人,没几个考过满分,他们厉害的是敢写,敢想,敢走没人走过的路,现在的孩子,时间全用来提分,哪还有空想这条路到底通向哪儿。
陈省身、李政道、朱清时,说了几十年,话还是那几句话,可社会早不一样了,孩子的时间全被试卷捆着,九十三分在六十三年是顶呱呱,到二〇二五年可能就差一口气,家长还在为一分两分掐着不放,孩子却越来越不明白,学这东西到底图个啥,分数该是起头,不该是尽头,可谁肯让孩子先放下笔,走出去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