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
创始人
2025-10-02 10:21:36
0

刚看到消息,后背都凉了。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要命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这个核电站,用的是跟切尔诺贝利一模一样的反应堆。 都是RBMK-1000石墨慢化沸水堆,这种反应堆的先天缺陷,再碰上无人机这么折腾,风险简直不敢想。 想要说清楚风险,咱就要先弄明白这 RBMK-1000 反应堆到底有多 “娇贵”。这玩意儿的堆芯是 1700 吨石墨块堆出来的,就像个巨大的 “核煤炉”,石墨既是慢化剂又是热源,本身就带着火灾隐患。 最要命的是它根本没有像样的安全壳,别的先进反应堆都有能扛住飞机撞击的穹顶保护,可它就靠个普通屋顶遮着,跟咱家里的平房顶没啥本质区别。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都直说,这玩意儿要是被炮弹、无人机撞上,堆芯里的核材料直接就暴露了,后果不堪设想。 更吓人的是它的 “正空泡系数” 缺陷,简单说就是冷却系统一旦出问题,水温升高产生气泡,反应堆功率反而会飙升,根本摁不住。 1986 年切尔诺贝利就是这么炸的,当时控制棒插入太慢,冷却系统跟不上,4 号反应堆瞬间爆炸,2000 吨石墨堆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燃烧,放射性物质像火山喷发一样喷向高空。 有人可能会说,都过去几十年了,肯定改进了吧?确实,俄罗斯后来给 RBMK 反应堆加了 80 多个吸收体,把控制棒插入时间从 19 秒缩到 12 秒,还加了快动作应急系统,能在 2.5 秒内插入 24 根控制棒。 但这些都是 “补丁”,根本没解决核心问题。第一代 RBMK 反应堆的安全隐患还有一大堆,光国际原子能机构查出的高等级安全问题就有 19 个,像压力管道破裂、事故分析不足这些致命问题,至今都没彻底解决。 再看库尔斯克核电站这位置,简直是往火坑里跳。它离库尔斯克市才 40 公里,那可是个 50 万人口的大城市,核电站里还有 5000 多工作人员。更要命的是它离俄乌边境才 270 公里,正好在乌克兰 TB2 无人机的打击范围内。 这无人机去年在哈尔科夫都打出过 350 公里的纵深打击纪录,想碰一下核电站太容易了。就在 2025 年 9 月 25 号,乌克兰无人机已经撞过核电站的二期工程,把辅助建筑的外墙都击穿了,虽然没漏辐射,但这已经是实打实的警告了。 之前 8 月份的时候,核电站里还发现过导弹碎片,就在放射性废物处理区旁边,想想都后怕,这要是再偏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去了库尔斯克之后,脸色都变了,直言这地方 “风险极大”。他说的一点没错,扎波罗热核电站之前被无人机炸了冷却塔,虽然没影响核安全,但那是因为冷却塔离反应堆远。可库尔斯克不一样,它的反应堆就露在外面,无人机哪怕只是撞坏冷却系统的管道,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要知道 RBMK 反应堆的冷却系统是双环路设计,一旦有一路被破坏,应急冷却泵就得顶上去,但这泵是柴油发电机驱动的,要是无人机再捎带炸了发电机,那堆芯用不了几小时就会过热熔毁,到时候 1700 吨石墨烧起来,放射性物质能飘到整个欧洲,比切尔诺贝利还惨。 可能有人觉得 “没那么巧吧”,但切尔诺贝利出事前,也没人觉得会炸。当年操作人员只是做个安全测试,就因为反应堆的先天缺陷,愣是搞成了世界级灾难。 现在库尔斯克天天被无人机 “光顾”,就像在炸药桶旁边放鞭炮,一次两次没事,次数多了迟早出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查过,RBMK 反应堆的失水事故分析程序到现在都没完全验证有效,真出事了连准确判断都做不到,更别说有效应对了。 俄罗斯自己也清楚危险,给核电站加了 “铠甲 - S1” 防御系统,但这玩意儿对低空低速的无人机拦 截率才 67%,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无人机能漏过去。之前拦截的那架无人机,要是晚几秒,说不定就撞上主反应堆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库尔斯克核电站还在运行,不像扎波罗热已经停堆了,它堆芯里全是正在反应的核燃料,一旦出事就是 “活火山” 喷发,根本挡不住。 想想切尔诺贝利的幸存者,那些当年清理废墟的人,很多不到 40 岁就得了癌症,孩子们生下来就有缺陷,那片土地几十年都长不出能吃的庄稼。 库尔斯克旁边可是 50 万人口的大城市,真要是辐射泄漏,这些人往哪儿逃?风一吹,辐射云能飘到莫斯科,甚至飘到波兰、德国,到时候欧洲的粮食、水源都得受污染,谁也跑不掉。 国际社会天天喊着 “核安全”,可无人机还在往核电站飞,这根本不是 “误击”,就是拿全人类的安危当赌注。RBMK-1000 这种老古董反应堆,本来就该退役了,现在还让它在战火里运行,简直是犯罪。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够惨痛了,要是库尔斯克再出一次事,人类可能真的承受不起。真心希望那些搞袭击的、放任袭击的人能醒醒,这可不是普通的战场目标,这是能毁灭半个地球的 “定时炸弹”,再折腾下去,谁都活不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0亿参保人的诊疗数据,支撑国... 让钱花在刀刃上,医保评价标准越来越高文|《财经》记者辛颖一个新的监管工具正在铺开,用于评价药品、耗材...
【科技实话】手机连WiFi总断... 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网络怪圈”:手机明明显示WiFi信号满格,但看视频时却突然开始转圈;一场激烈的...
“有损国格”!李在明痛批反华集...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姜蔼玲】据韩联社、韩国《中央日报》等韩媒报道,韩国总统李在明10月2日表示,当前...
泽连斯基称已与特朗普讨论援乌远... 当地时间10月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参加于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七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前接受媒体...
佩斯科夫:普京将出席明年在美国...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建东】据俄新社、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10月2日说,俄...
全球媒体聚焦|华尔街日报:中国... 能操作生产线、开采矿产、会做饭,还能不断学习和自我改进,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人工智能机器...
中方就韩国少数势力举行反华示威... 9月29日起,韩方对中国团队游客试行免签。这是对中方去年11月开始对韩试行免签的积极回应。中韩两国相...
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两车表演极... 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10月1日晚,多名网友发视频称,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极限追逐项目在表演过程中发生...
OpenAI总裁:未来每个人都... 9月30日消息,据Tom's Hardware报道,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近日与...
原创 法... 说起核聚变,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咱们人类想从太阳那儿偷师,搞出一种干净到爆的能源。别再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