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第一天,西贝降价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国庆当天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
9月29日晚,有网友爆料10月1日西贝全国门店对菜品进行大幅调价。这轮调价力度罕见,幅度达20%至40%。此外爆料网友表示,由于通知来得突然,新菜牌赶不及印刷。全国的门店工作人员都在忙,往旧菜牌上贴新价签。
西贝官方客服对查询的媒体表示,目前下调了部分菜品的价格,不同菜品降价程度不同,具体可在西贝微信小程序查看。
稍早前的9月24日,西贝已推出“西贝请吃饭”活动,面向到店就餐客户发放100元堂食无门槛代金券。
赶在今年最后一个长假之前紧急完成调价,显然是西贝经营上巨大压力所致。如果这个8天长假西贝的营收还不能有较大程度的恢复,西贝持续经营就面临变数。降价+优惠券的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起码这一轮新举措的传播效果已经传递到位。
早在9月27日的《言短意长|西贝现在到底要怎么做?》一文中,我就写道,现在不是西贝讲温情的故事的时候,西贝真的要改变,一是降价;一是改变制作模式。如果采取降价战略,那就明确哪些食材是预制的、哪些食材是半预制的、哪些食材是现场制作的,分类标价,童叟无欺;如果不降价,那就改变制作模式,全部现场制作,一分钱一分货。
从目前来看,在巨大经营压力下,西贝“听劝”了,采取了降价+优惠券双管齐下的“疗救方案”。
中国大众餐饮消费早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上各种价位、各种口味的餐馆都在以自身经营战略尽最大努力来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与餐饮经营者是一对长期博弈关系。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廉物美肯定是最优方案,但餐饮经营者也有房租、人力成本的压力,双方长期博弈之后,逐渐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在这一对关系里,双方达成了一项没有明文的默契:消费者付出较高的价格来支付西贝的餐饮服务,西贝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健康、美味的菜肴。
此次西贝预制菜事件的本质就是打破了这一没有明文的默契:较高价格购买到了更多是预制菜,儿童餐也不例外。默契一旦打破,关系即告破裂,西贝于是开启了和消费者缔结新方案的艰难过程。
此次西贝预制菜事件对西贝来说当然是巨大的经营危机,但对重构消费者与国内餐饮经营者的关系却未必是坏事,起码昭示了三个趋势:
第一,从长期来看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还是要回归,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第二,讲故事的营销方式短期看是有效的,一旦故事底牌被揭开就失效了;
第三,网络舆论场议论甚至可决定一个餐饮品牌生死,老板们要重新认识。
在这个双节长假,陷入沉思的餐饮经营者可能并不止贾国龙一人。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