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晚,雷军以一场题为“改变”的年度演讲,拉开了小米创业15周年的序幕。
在这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他首次系统回顾了小米过去五年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蜕变历程,并坦言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是“找人和攒钱”——通过吸纳顶尖人才与持续投入资金,攻克芯片、汽车等硬核技术壁垒。
演讲中,雷军反复强调“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他首次披露了小米造芯的曲折: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2017年澎湃S1受挫后一度暂停研发,直至2021年重启造芯计划。面对“至少十年、五百亿投入”的巨额成本与不确定性,小米最终选择押注高端赛道,于2025年推出3nm工艺的玄戒O1芯片,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3nm设计能力的公司。
这一突破与小米汽车业务同步推进,雷军将二者比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坦言压力巨大,但坚持“必须把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
作为技术落地的集中体现,小米17系列以“跳级”命名策略直接对标iPhone 17系列,形成标准版、Pro、Pro Max三大机型矩阵。
其核心亮点不仅在于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更在于屏幕、电池、影像三大领域的国产技术突破:M10屏幕发光材料实现82.1cd/A的发光效率;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达894Wh/L;LOFIC高动态技术则解决了逆光拍摄痛点。
而Pro系列独有的“妙享背屏”设计,更重构了手机交互逻辑,成为串联“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触点。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小米技术攻坚范式的转型。雷军指出,小米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系统级能力”的构建。玄戒芯片为手机与汽车提供算力底座,澎湃OS打通近10亿台IoT设备,而汽车业务则成为验证技术协同的“移动实验场”。
这种多战线协同攻坚的模式,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通过生态反哺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跨场景复用。
这场演讲既是小米五年转型的总结,也预示其未来技术哲学的走向:以系统思维替代单点突破,以长周期投入对抗短期不确定性。
正如雷军所言,“改变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新走,梦可以重新做”,小米的实践为科技行业提供了一种应对复杂技术挑战的新范式。
“双线攻坚”的技术决策:芯片与汽车的共生逻辑
在科技行业普遍追求专注与聚焦的背景下,小米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同时攻坚芯片与智能汽车两大高技术壁垒的领域。
这一战略决策的核心逻辑在于,芯片与汽车并非孤立的技术赛道,而是构成了深度协同、相互赋能的共生体系。
小米选择双线作战的深层动机,源于对技术自主性与供应链安全的迫切需求。在芯片领域,小米长期依赖高通和联发科等外部供应商,其订单甚至占到联发科总订单的23%。这种依赖使小米在芯片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面前异常脆弱。
而在汽车领域,智能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日益依赖于芯片算力、算法与软硬件集成能力。通过自研芯片,小米能够为未来的智能汽车提供性能可控、体验优化的“数字底盘”,从而在底层技术上掌握主动权。
从技术协同角度看,芯片与汽车业务呈现出高度的互补性。玄戒O1芯片作为3nm工艺的系统级芯片(SoC),其高性能计算能力不仅是旗舰手机的核心,更是未来小米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的理想算力底座。
例如,芯片强大的AI算力能够同时满足手机端复杂的影像处理需求和汽车端实时环境感知的算力要求;其低功耗特性则对电动车续航至关重要。这种“一颗芯片,多场景赋能”的架构,极大提升了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
在研发资源的动态调配方面,小米采取了“平台化研发”策略以降低双线投入的成本压力。芯片团队与汽车团队共享底层技术模块,如玄戒O1的通信模块经过适配后可直接用于车机系统,而汽车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又能反哺芯片的AI算法优化。这种跨团队的技术共享机制,有效避免了重复研发,加速了创新循环。
小米还通过战略性的节奏设计来平衡长短期目标。芯片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而汽车业务则能较快形成市场声量和现金流。小米SU7在上市后累计交付超25.8万辆,迅速成为20万元以上价位段的销量冠军。汽车业务带来的收入有效支撑了芯片的长期投入,形成了“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
然而,双线攻坚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芯片流片失败或汽车市场表现不佳都可能对小米的整体战略造成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小米在技术路线上选择了“高举高打”与“渐进突破”相结合的策略。
在芯片领域,玄戒O1直接瞄准最先进的3nm工艺,确保技术起点不落后;在汽车领域,则从易到难,先推出成熟度高的轿车SU7,再逐步攻克技术更复杂的SUV车型YU7。这种差异化的技术推进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确保了技术前瞻性。
未来,芯片与汽车的协同效应将随着技术迭代持续深化。雷军透露,尽管玄戒O1尚未直接装载于小米汽车,但其研发方向早已瞄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车载场景。
研发资源的“动态流”管理:如何平衡投入密度与广度
小米在芯片、手机、汽车三大高技术壁垒领域同时取得突破,其背后是一套独特的研发资源“动态流”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将有限的研发资源在不同业务线和不同阶段进行精准、灵活的调配,从而实现投入密度与广度的有效平衡。
小米研发管理的基石,是其自2019年起导入并深度践行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该体系将研发明确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其核心思想是确保技术研发与商业目标紧密挂钩,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在这一框架下,小米通过严格的决策评审点(DCP)和技术评审(TR)机制,对研发项目进行分阶段评估,以此作为资源调配的关键节点,确保将资源集中投向最具市场潜力和技术成功可能性的项目。
具体到资源分配,小米采取了“压强式”投入与“平台化”共享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芯片、汽车等战略级项目,小米敢于进行高强度、集中式的资源投入。例如,在玄戒O1芯片研发上,团队规模达到2500人,投入高达135亿元;在汽车业务上,更是承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
然而,这种重注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跨业务平台化研发的基础上。小米有意识地打造可复用的技术平台,例如,玄戒O1芯片的通信模块经过适配后可应用于车机系统,而汽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又能反哺芯片的AI算法优化。这种“一芯多场景”的规划,极大地提升了巨额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
在人才这一核心资源的管理上,小米构建了极具弹性的机制。其人才梯队在“深度专精”与“跨界复用”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一方面,小米拥有超过2500人的芯片专业团队和庞大的汽车研发团队;另一方面,公司鼓励底层算法等通用型人才在不同业务部门间流动共享。手机团队的影像AI算法专家可以参与汽车智能座舱的研发,而汽车团队的环境感知工程师也可能为芯片的NPU架构设计提供输入。
此外,小米还建立了如“新十年创业者计划”等激励机制,将核心人才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深度绑定,确保了关键团队的稳定性与创业热情。
面对多线作战的挑战,小米在战略节奏上设计了巧妙的错位与协同。芯片研发周期最长,属于最前瞻的底层技术布局;汽车业务作为中期增长引擎,虽然投入巨大,但能较快形成市场声量和现金流;而手机与AIoT业务作为成熟的基本盘,则持续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支撑前两者的长期投入。
这种“以短养长、以熟哺新”的节奏安排,使得小米能够在保障当前生存的同时,坚定地投资未来。
这套“动态流”管理模式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其技术成果的加速涌现和生态协同效应的强化上。玄戒O1芯片的成功流片,不仅为手机和汽车提供了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更提升了整个集团的技术信心。
而小米汽车SU7系列在上市后快速达成累计交付超30万台的成绩,并实现经营亏损的大幅收窄,证明了研发投入正在高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澎湃OS系统作为“生态黏合剂”,将这些分散在不同业务线上的技术成果串联起来,为用户提供了“人车家全生态”的一致体验,从而形成了单一技术点无法比拟的综合性壁垒。
技术成果的“生态反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小米技术突围的最终价值,并非止于芯片或汽车的单点成功,而在于其通过“生态反哺”机制,将硬核技术成果转化为“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竞争力,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价值跃迁。
玄戒芯片作为技术底座,其价值通过“一芯多端”的规模化应用得以倍增。玄戒O1芯片的成功,远不止是一款3nm旗舰SoC的诞生。
它首先为小米的高端手机与平板提供了性能基石,让小米15S Pro等旗舰产品在性能与能效上拥有了与全球顶级产品竞争的“底气”。更重要的是,这颗芯片的设计架构与AI算力,正逐步适配并赋能小米的智能手表、高端平板乃至未来的汽车座舱等更多终端设备。
这种“一颗芯片,多场景赋能”的模式,极大摊薄了前期高达135亿元研发投入的成本,更通过统一的技术底座,为未来所有小米设备在底层体验上的无缝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汽车业务则扮演了技术集成与体验创新的“移动试验场”。小米YU7不仅仅是一款SUV,它更是一个集成小米最前沿技术的综合平台。其搭载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700TOPS算力的Thor辅助驾驶芯片,以及一体式激光雷达等配置,构成了一个移动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在汽车上验证成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算法,未来可以反哺智能家居机器人、高端安防系统等对环境交互能力要求更高的生态产品。汽车因其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成为锤炼和验证AI算法、传感技术可靠性的最佳场景,其技术成果的外溢将全面提升生态内其他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澎湃OS系统是实现生态反哺的“核心连接器”。它构建了统一的软件框架,是实现跨端协同的关键。通过HyperConnect跨端互联框架,澎湃OS已能连接超过200种品类的设备,覆盖用户95%的生活场景。
这使得玄戒芯片的算力与汽车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灵活地分配给手机、平板、智能家居等生态内其他设备调用,从而将单个产品的技术优势扩展为整个生态的系统能力。
生态反哺的最终体现,是用户体验从“产品功能”升维至“场景智能”。
当芯片、汽车、OS等技术成果在生态内循环流动,用户感受到的不再是单一产品的强劲参数,而是跨设备无缝流转的融合体验。
例如,基于玄戒芯片的AI能力与澎湃OS的跨端框架,用户可在手机上开始办公,上车后由车机无缝接管,回家后由智能屏继续呈现。这种体验的核心在于,技术服务于场景而非单一设备,生态反哺机制确保了这种服务能力的流畅与稳定。
这一闭环的可持续运转,依赖于“技术-产品-用户”三者之间建立的正向反馈循环。高端技术吸引用户,用户规模为更前沿的研发提供数据与资金支持,进而催生更领先的技术。
雷军指出,自研手机SoC是“必由之路”,其背后是对掌控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的战略考量。
当小米通过玄戒O1芯片展现出技术实力后,其品牌形象也随之提升,这有助于吸引更多寻求高品质、全生态体验的用户。用户基数的增长和生态数据的积累,又为下一代芯片和汽车的算法迭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未来,小米汽车有望搭载专为车载环境优化的自研芯片,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自研闭环。这一布局不仅将极大提升小米在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更将推动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真正落地,使小米从一家消费电子公司蜕变为覆盖多场景的全球性科技生态企业。
小米的实践表明,当代科技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的“参数竞赛”,演进为以核心技术为根基、以生态协同为护城河的“系统竞赛”。
通过生态反哺,小米将芯片和汽车领域的硬核突破,转化为其“人车家全生态”的长期竞争力,为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将技术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优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