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人工智能行业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人工智能+场景的投资展望
报告共计:31页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如何重塑产业生态?
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深耕。国联民生证券最新发布的《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人工智能+场景的投资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从大语言模型(LLM)到智能体(Agent)的演进逻辑,以及AI与产业场景融合的深层趋势,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清晰视角。
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
当ChatGPT掀起全球AI热潮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将其定义为“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这一判断如今已在产业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报告指出,AI大模型本质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的融合产物,它如同一个凝聚了海量信息精华的“隐式知识库”,不仅具备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更能灵活执行多种任务——从回答问题、生成文本,到翻译语言、梳理文献摘要,甚至为其他类型AI模型的发展提供助力,推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这种突破的价值,早已超越技术层面,开始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在底层技术领域,大模型的发展带动了算力、服务器、通信等产业链环节的技术革命;在应用场景层面,它正加速渗透医疗、金融、教育、传媒等行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以农业和矿山这两个传统领域为例,AI大模型的落地已展现出显著的变革力量。
在智慧农业领域,“一体式数字农业一张图”的构想正在成为现实。政府通过空天地一体监控与区块链溯源构建监管与信任体系,企业/基地借助生产管理ERP系统实现智能排产,营销商则依托数字化工具进行IP塑造与渠道营销,从环境管控、原料投入,到作物管理、加工仓储,再到产品销售,AI技术贯穿农业产业链全流程,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质优质化。
在智慧矿山领域,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更为直观。晋控煤业集团引入AI技术后,不仅让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从事危险作业与重复劳动,还成功沉淀专家经验,其解决方案已适配全国4300余家井工矿,覆盖采矿、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核心业务。以三元矿为例,基于5G+AI的全景视频拼接技术,让采煤司机从井下转移到井上远程操作,既保障了安全,又提升了效率;主运智能监测系统替代了20公里的人工巡检,直接减少50%的井下巡检人员;王家岭矿的掘进场景中,AI算法对掘进动作规范的识别准确率达95%,井下安全事故减少90%以上。这些案例生动说明,大模型正让传统产业告别“看不清、看不全、缺乏实时管控”的困境,迈向“智能决策、安全高效”的新阶段。
通向通用人工智能:不止于“下棋”,更要懂“因果”
尽管大语言模型成果显著,但报告也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LLM(大语言模型)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吗?在行业认知中,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具备“知识+计算+推理”的组合能力,而语言能力、逻辑推理与知识图谱很可能是三类相互独立的核心能力。当前的大语言模型虽在语言处理上表现出色,但在逻辑推理与因果认知上仍有明显短板。
报告用一个形象的对比指出了问题核心:金融圈或许认为“相关性足矣”,但科学家追求的必然是“因果关系”。真正的智能,并非简单的信息压缩或对相关性的识别,而是对因果规律的理解。就像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从小学到硕士,知识结构不断深化,不仅是信息积累,更是对事物逻辑与因果关系认知的升级。大语言模型虽能在已知知识边界的“不连续地带”建立新联系,甚至跨越未知领域,但要实现真正的通用智能,还需要在逻辑推理与因果认知上实现突破,完成从“信息处理”到“规律理解”的跃迁。
智能体(Agent):人工智能落地的“必经之路”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产业?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引入“智能体(Agent)”。随着大模型技术逐渐成熟,行业的关注点正从“如何开发更强大的模型”转向“如何高效利用模型能力”,而智能体正是连接技术与应用的关键桥梁。
传统的人机协作模式中,人类往往需要主动调用AI工具,而智能体的出现将改变这一逻辑——它能主动提取并系统化AI的核心能力,结合具体场景需求,实现更自主、更高效的任务执行。简单来说,智能体可以理解为“具备目标导向与行动能力的AI系统”,它不仅能利用大模型的知识与语言能力,还能结合逻辑推理、环境感知等功能,自主规划任务步骤、调整执行策略,真正实现AI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报告认为,AI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核心在于“系统化我们的能力和执念”。智能体通过整合大模型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场景的实际需求,将分散的AI能力转化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让人工智能从“工具”升级为“伙伴”,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场景建设与产业数字化:AI落地的核心战场
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要在产业场景中兑现,而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报告梳理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政策演变发现,从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2019年首份金融科技顶层文件《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出台,以及2022年《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风险防控,金融科技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范发展、深度融合”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绑定,成为推动金融行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它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也是促进普惠金融的新机遇,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而金融行业的实践,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AI与产业的融合,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发力,更需要技术与业务的深度适配。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作为AI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市场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报告将数据资产相关政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14-2019年,“大数据”战略正式提出,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战略资源;2020-2021年,数据被确立为生产要素,要素市场加快建设;2022年至今,数据要素市场逐渐规范,数据确权、定价等制度逐步完善。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数据流通、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毕竟,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是AI模型持续优化、场景深度落地的前提。
结语:AI重塑产业的未来已来
从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到智能体的应用探索,再到与农业、矿山、金融等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报告虽未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却清晰勾勒出一个趋势:人工智能不再是孤立的技术概念,而是渗透到产业肌理的“基础设施”,它正在打破传统产业的边界,创造新的价值链条,推动数字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对于行业从业者与普通大众而言,理解这一趋势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更能让我们在产业变革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未来,随着智能体技术的成熟与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人工智能必将在更多场景中释放潜力,而那些能将AI技术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的领域,也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增长点。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1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