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9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从“模速空间”到北杨小镇,释放尽情创新的青春》的报道。
从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出发,沿着黄浦江,一路向南约5公里,就会到达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迎向长三角的现代小镇——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Best Young”(最好的青春)的宣传词,面向全球人工智能青年,打响“走,当尖兵”的发令枪。
这里,有上海创智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前沿高校孕育“AI尖兵营”的冲锋队;这里,是米哈游、奇瑞等头部企业创新“AI大生态”的试验场。9月19日,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迎来首次全球推介,50家创业合伙人同时入驻,这里,更将成为“年轻的事业,年轻人的事业”高点再突破的又一起跑线。
十年磨一镇,打造未来城
AI互动展区前排起长队,具身机器人展示引人驻足,“AI+生态”沙龙中灵感迸发,夜幕下天幕露营区氛围温馨……前不久,一场名为“创智未来AI集市”的科技嘉年华在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火热上演。这座“科技可触、产业可兴、生活可享”的小镇,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回溯10年,北杨还是一片传统物流仓储区。2016年,徐汇华泾镇完成北杨地块腾地,为上海城市发展预留出珍贵空间。2018年,伴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地上海,徐汇区提出“双T”载体计划,西岸智塔与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同步启动。
此后,“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在西岸快速成长,并在西岸智塔内布局孵化空间;而北杨则被赋予打造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生态的全新使命。
走进今天的北杨小镇,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现实。
北杨小镇的整体规划充满了对未来智能城市的想象。小镇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上海创智学院为核心,以华发路沿线为载体打造“创业加速轴”,串联起“产学研用”多元要素,实现从创意萌发到产业落地的无缝衔接。多家龙头企业纷纷入驻,不仅带来示范效应,更吸引大量产业链企业聚集。同时,北杨小镇内还设有商业集聚带、配套服务带、环湖运动带,为本地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9月19日,北杨小镇迎来首批创业合伙人。作为这批合伙人之一的津渡生科创始人金泳成,对于未来在北杨小镇的发展充满期待,“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人才都是稀缺资源。这里汇聚了顶尖AI人才与丰富的生物医药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土壤”。同日,红杉中国启用了“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为整个小镇的产业生态再添重要拼图。
在徐汇区副区长陈勇看来,北杨小镇三面环水,天然形成了一片要素集聚且场景丰富的“研发试验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离不开真实场景的快速验证,未来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在小镇范围内先行先试。从实验室到街区的无缝衔接,正是北杨小镇的独特优势之一。”
19日上午,来自清华交叉信息院(姚班)、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数十位师生也来到北杨小镇,参观了上海创智学院、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人才公寓等高校院所和创业空间。清华交叉信息院计算机专业博士生祁泽涵说:“北杨小镇的一切都充满新意,这里不仅有满满的创新活力,也有优质的生活体验,创业氛围浓厚。”
构建人才“尖兵营”,形成“创新接力”
所有的科技愿景,最终都要回归于人才的培养。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最深层的竞争力,正来自于其强大的人才生态。而成立刚满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恰是这一生态中的核心引擎。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学院师生成果展中有一只憨态可掬的机器小龙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机器小龙的设计者之一叶宇翔出生于2002年,他与伙伴创立的“万物灵犀”项目充满“Z世代”特色。“我们希望打造‘有血有肉’的机器人伙伴,让更多动漫IP能以机器人形态走进现实。目标是实现异构机器人的快速设计与开发。”
在上海创智学院,师生关系不再只是传统的讲授与接受,而是共同探索、并肩作战。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印真自己也身为创业者,“我们和学生一起写代码、一起吃夜宵,是师生更像战友”。另一位全时导师唐一超发现,创智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能挑战世界级课题的AI领军者,“这种氛围推动每个人怀抱更大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我们要找出那些敢冒险、有抱负的‘偏才’‘怪才’‘奇才’,给他们土壤和舞台。”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说。在这里,教师的平均年龄仅36岁,师生之间甚至可以成为创业合伙人。
在北杨小镇,高校资源的“聚集效应”仍在增强。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北杨基地)将于10月开放,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即将在北杨启动建设,预计明年3月迎来首批学生。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上海工程智能研究院等高校也将落户北杨。
为便于年轻创业者更好追逐梦想,基于“模速空间”的机制经验,北杨小镇同步推出一系列“创业大礼包”,不仅包括办公与人才公寓首年租金最高全免,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可达10万元,政策自动匹配、资源精准对接等扶持政策,还有“最懂创业者”的服务智能体、“水电一样便利”的算力语料公共平台、“吃住创玩”一体的创业融合氛围和“陪你一起跑”的服务队伍。
从人才孵化到企业孵化,北杨小镇正在形成“创新接力”的良性循环。“模速空间”标杆企业无问芯穹的创始团队成员曾书霖,如今已成为上海创智学院的产业导师:“我希望把自己在创业中积累的技术实践和产业洞察分享出去,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更快成长。”
以人为本,布局AI大生态
从“模速空间”核爆点到北杨小镇的生态打造,背后是徐汇区在人工智能战略中的重要规划思路——一个以“人”为核心、以“生态”为思路的发展范本。跳出北杨小镇的物理边界,可以看到的是徐汇如何系统谋划AI产业的发展之路。
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杨旸认为,北杨小镇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多方人才的汇聚:“如果研发端远离产业端,就容易迷失方向。但在北杨小镇,科学家、创业者、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可能在喝杯咖啡的时间就碰撞出火花。这种交流有利于多视角相互学习,激发创新,降低风险,也让创新创业变得更加聚焦,更加高效。”
徐汇要做的,正是打造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就能发生连接”的场域。不同于传统产业园或科创园区,北杨代表的“小镇生态”,重新回归到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人的体验。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和产业指标,更包括年轻人如何在这里创业、安居、扎根。
19日,徐汇区发布“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2.0版实施方案”和《徐汇区关于促进智能体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智能体产品,积极鼓励产品首发首秀、首试首用、推广普及、国际合作,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同时,全链条支持专业赛事活动和优质项目孵化,做好人才配套服务。
今年以来,徐汇以“揭榜挂帅”机制开放大量社会治理场景,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共建AI应用生态。未来3年计划投入5亿元,推动AI在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应成为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设施。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印发。上海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已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入探索。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备案大模型60款。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
而徐汇,正是上海AI产业中创新浓度最高、生态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目前徐汇区已集聚700多家大模型企业、12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向千亿元级稳步迈进。
“我们将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速人工智能企业引育和集聚,深化基础设施层、大模型层、应用层的全栈式布局。”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要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而努力。”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从“模速空间”到北杨小镇,当城区化身AI学区,当名企遇到“学霸”,一场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变革,在人工智能领域,在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创造一种名为“Best Young”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