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万翡翠标错价按26.8万卖出
【268万翡翠标错价按26.8万卖出】近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将一场持续两年的珠宝直播纠纷推向高潮:因新入职助理误将268万元的翡翠吊坠标价为26.8万元,广东四会市某珠宝店主杨某被判赔偿熟客周某49万余元。这场由“少看一个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让一家创业三年的直播间濒临破产,更暴露出直播电商行业在价格标注、合同履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深层矛盾。
2023年3月31日晚,杨某的直播间因一件“满绿福瓜”翡翠吊坠陷入狂热。这件由老顾客周某委托寻找的高货,被杨某在直播中反复渲染为“大七位数”“半个八位数”的珍品,却因“留悬念”策略未提前标价。当晚,新入职的助理在后台录入价格时,将“2680000元”误输为“268000元”,而周某在链接弹出的瞬间完成支付——这一操作符合杨某团队设计的“高端货品秒杀模式”,即通过限时抢购制造稀缺性。
“发现错误时已是深夜,想着周姐是累计消费超百万的老客户,打算第二天当面解释。”杨某在庭审中陈述。然而,次日周某以“送朋友无法交代”为由拒绝取消订单,并在4月1日与第三方陆某签订转卖协议,约定以130万元价格出售该吊坠。当杨某于4月3日正式拒单时,周某已因违约向陆某支付159万元赔偿金,遂以“重大误解不成立”为由起诉杨某父女,索赔152万元。
案件核心争议在于合同效力。杨某方主张“重大误解”,依据《民法典》第147条,称标价错误导致合同显失公平;周某方则强调“商家应承担经营风险”,并提交直播录屏作为证据——录屏显示杨某曾多次暗示“给周姐谈了个好价格”,但未明确具体数值。
法院审理查明:时间线关键性:杨某在订单生成后72小时内即提出撤销请求,符合《民法典》对重大误解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价格异常性:涉案翡翠市场价约260万-280万元,周某转卖价130万元虽低于市场价,但仍是其购买价的4.85倍;损失合理性:周某主张的103万元预期利益损失因“超出商家可预见范围”被驳回,最终获赔定金、利息及律师费等49万余元。
“这判决给直播行业划了条红线:标价错误不能成为单方面毁约的借口,但恶意利用错误牟利同样不受保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明分析称,案件平衡了契约精神与公平原则,但暴露出直播电商在价格管理上的系统性漏洞。
这并非珠宝直播领域首起标价纠纷。2024年,某平台曾出现“18万元翡翠记错价卖1.8万元”事件,商家以“客户嫌贵退货”为由拒绝履约,最终平台介入补偿消费者5000元。而本次案件中,杨某团队的操作更具典型性:流量至上逻辑:通过“悬念式报价”制造抢购氛围,却忽视价格审核环节;风险转嫁困境:将高价商品销售寄托于“老客户信任”,却未建立错价应急机制;证据留存缺失:直播录屏、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因未及时公证,导致双方各执一词。
“翡翠行业‘水很深’,但直播不该成为法外之地。”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负责人指出,2025年行业已出台《珠宝玉石直播经营服务规范》,明确要求“高价商品须提前公示价格区间”“错价订单需在2小时内主动沟通”,但执行层面仍依赖商家自律。
判决下达后,杨某在直播间崩溃落泪:“公司半年白干了,涉事助理已被扣罚离职,但赔偿金要卖2000件中低端翡翠才能覆盖。”而周某始终拒绝采访,其代理律师透露:“客户因这场纠纷被陆某起诉,精神压力巨大,赔偿款刚够覆盖部分损失。”
这场纠纷中,无人成为赢家:商家:损失金钱与信誉,直播间流量暴跌70%;消费者:虽获赔偿,但需承受诉讼时间成本与社交压力;行业:公众对珠宝直播的信任度再降冰点,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Q2珠宝类直播退货率高达65%,较2023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
当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价格纠纷已从个案演变为行业痛点。本案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技术层面:平台需强制启用“价格双确认”机制,如大额订单延迟生效、人脸识别验证等;法律层面:建议修订《电子商务法》,明确“重大误解”的举证责任与赔偿上限;伦理层面:商家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建立错价补偿基金等风险对冲机制。
“一块翡翠的标价错误,撕开了直播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脆弱性。”经济学家周其仁在评论中写道,“当技术赋予每个人‘秒杀’的权利时,我们更需要守护契约的庄严——因为每一次对规则的轻慢,最终都会由整个行业买单。”截至发稿,杨某已提起上诉,而周某的社交媒体账号下,仍不断有网友追问:“26.8万的翡翠,到底值不值?”这场纠纷或许没有终极答案,但它留给直播电商的警示,将长久回荡在每一个直播间里。
以上就是【268万翡翠标错价按26.8万卖出】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