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赛场旁,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既是上届世赛该项目的金牌得主,又是广东选手的护航者,他就是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吴龙辉。
本期《金牌选手带你看国赛》采访了世赛金牌得主吴龙辉,带着他对技能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揭开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的神秘面纱,讲述智能时代技能发展的无限可能。
解码机器人系统集成:
默契与应变的终极考验
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堪称工业智能化的“实战演练”,用吴龙辉的话来说,这是要求选手在三天内搭建一条能完成多重任务的机器人生产线。整个赛事聚焦工业场景核心需求,涵盖码垛转运、料型分拣及电池组装三大核心任务,全面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
该项目实行双人组队参赛模式,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一名选手专注于为机器人装上“大脑”,负责电气设计、机械设计及布局规划,需精准规避机械干涉等潜在问题;另一名选手承担搭建与调试工作,为机械结构组装“筋骨”与“血管”。
吴龙辉透露,自己在参赛时曾兼顾设计与编程,第一天完成布局与模型设计,第二天则专注机械编程,深刻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这种协作模式对选手的默契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图纸画出来,搭档必须立刻看懂意图”,吴龙辉解释道。这种默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日常训练中的反复沟通与磨合,从统一图纸标准到约定操作暗号,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日积月累的配合经验。
项目的难点与亮点同样突出。在得分点上,除了程序流程执行准确这一基础要求,效率时间是关键竞争指标,完成质量相当的前提下,速度更快者得分更高。
本次国赛最大的挑战在于第三天的未知模块(C3环节),该环节参照世赛规则赛前保密,直到最后一天才揭晓题目,极大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与快速学习能力。
相比之下,前两天的比赛更侧重考察选手的基本功,广东选手在这些环节往往能应对从容。
技能成长之路:
从七年磨一剑到薪火相传
“掌握技能,就像拥有了立身之本,走到哪里都有底气。”回顾自己的技能之路,吴龙辉的感慨发自肺腑。从踏上技能学习之路到斩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他用了七年时间,这七年里,技能不仅塑造了他的专业能力,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吴龙辉看来,技能学习是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当年作为选手参赛时,他曾觉得“快速完成操作是理所应当”,但转型为教练后,他才更深刻地理解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
看到选手在操作中速度放缓,他会本能地着急,但随即便能想起自己当年反复打磨技术的经历——那些为了优化一个程序流程熬到深夜的日子,那些为了减少机械误差反复调试的瞬间,正是这些积累让他在赛场上稳操胜券。
如今以教练身份回归赛场,吴龙辉毫无保留地将夺冠经验传递给新一代选手。他总结的“稳字诀”被奉为实战指南:C1、C2公布环节,严格按照日常训练内容执行,确保基础得分不丢失;C3未知环节,摒弃冒险求高分的心态,以稳妥策略保证程序正常运行。这些来自赛场的一手经验,为年轻选手点亮了前行的方向。
谈及技能发展趋势,吴龙辉充满信心。随着工厂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也愈发广阔。
“技能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清晰地洞察行业发展,也能从容地站在讲台传授知识。”从企业项目考察到课堂教学,技能赋予他的专业洞察力,让他在不同角色间切换自如。
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吴龙辉的故事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生动缩影。在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赛场上,他见证着技术的迭代与人才的崛起;在技能传承的道路上,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一技在手,终身受益”的深刻内涵。正如他所言,技能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更是点亮人生的火炬,在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中,正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统筹丨记者 周聪
文丨记者 周聪
图、视频拍摄丨蔡嘉鸿
剪辑丨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