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DeepSeek爆火以来,“遇事不决问AI”在国内就开始代替“遇事不决问百度”,不仅学生、上班族将AI当作“全能助手”,许多游戏玩家也开始向AI寻求帮助。在洞察了玩家的这一新需求后,微软方面带来了AI游戏助理Gaming Copilot,助力玩家应对高难度任务、提升游戏技能,以及详细讲解游戏内容,并与玩家畅聊游戏心得。
与微软方面此前测试的Xbox Copilot不同,Gaming Copilot并不是以第二屏模式提供服务,而是基于语音。玩家可以通过快捷键启用“按键通话”来与Gaming Copilot保持联系。比如在需要解读游戏画面时,玩家就只需要说一句“我在看什么”,Gaming Copilot便会进行详细解读。
虽然Gaming Copilot并非第一款AI游戏助手,但相比于以往的产品,其实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搭子”。此前在去年年末,谷歌DeepMind推出了与微软Gaming Copilot功能类似的游戏辅助智能体,英伟达也在今年愚人节上线G-Assist,主打的都是“为玩家提供游戏建议”。
相比谷歌的游戏辅助智能体、英伟达G-Assist,微软的Gaming Copilot最大的变化在于能够随时被唤醒,让玩家在不中断游戏的情况下获得建议。可反观G-Assist等老产品则需要玩家使用Alt+Tab切出游戏、打开应用,才能获得帮助,体验与传统的游戏攻略查询工具几乎如出一辙。
而Gaming Copilot能随时为玩家提供服务,靠的就是Windows Game Bar,实现了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看攻略。通过系统级深度整合,微软让Gaming Copilot得以与Windows游戏耦合在一起,再搭配端到端的实时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就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召唤Gaming Copilot来解决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微软推出的一众Copilot应用中,Gaming Copilot应该是最有用的,毕竟“查攻略”是游戏玩家的刚需。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游戏最大的特质就是互动性,这就导致了游戏往往会被设计成“易上手、难精通”的状态。换而言之,所谓的“游戏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挑战性挂钩,既然有挑战,就必然导致部分玩家被拦在。
这时候,查询攻略就成了玩家通过挑战的方法。再加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游戏的出现使得轻度玩家逐渐成为了主流,并且不同传统的主机、PC玩家,手游玩家体验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耗碎片时间。
玩家群体构成的变化反过来也影响到了游戏开发,“弱保软”(弱智保姆软件)的设计理念开始大行其道。玩家群体对于游戏攻略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对查攻略的态度从鄙视变成赞同,如今甚至游戏开发商也会亲自下场为玩家提供攻略。
玩家这样的需求,正是AI厂商梦寐以求的场景。有了Gaming Copilot,玩家就不需要在各个网络社区查找游戏攻略,因为AI强大的联网搜索能力会解决这个问题,并直接一步到位给出最优解。看到这里,或许许多朋友会以为Gaming Copilot是玩家的福音,但我们并不推荐你马上就使用Gaming Copilot。
因为“Edge游戏助手”的前车之鉴,很难不让人怀疑微软在游戏相关功能上的整合能力。过去数月,有相当多PC玩家在社交平台吐槽电脑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莫名卡顿,涉及的设备价格更是从三四千元到数万元都有。玩家们在反复排查后发现,罪魁祸首是微软的“Edge游戏助手”,只要关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Edge游戏助手的目的是让玩家不用切出游戏就能浏览网页、查攻略,因此需要驻留后台来实时监控系统和屏幕,但是却因为微软的优化策略错误,导致了游戏帧数的下降和系统卡顿。要知道,Gaming Copilot的功能决定了它必然是端云混合模式,性能开销势必会远大于Edge游戏助手。
微软做Edge游戏助手此前都翻了车的情况下,对于Gaming Copilot这样一个功能更复杂的AI产品,翻车概率恐怕会指数级提升。所以即使现在对于Gaming Copilot的期待再高,最好也别当第一批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