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关键技术领域长期受制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了打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突破的中坚力量。记者深入苏州、上海、杭州等民营企业高地,亲眼见证了硬核科技的现实攻坚,推动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实际应用场景,让更多人共享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红利。
“光纤预制棒”通过高精度的拉丝技术,它可以被拉成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正是这些细如发丝的光纤,支撑起了我们今天超高速的互联网通信。过去,使用传统光缆传输一部高清电影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依靠光纤技术,信息传输几乎可以在毫秒之间完成。
企业负责人许人东介绍,海底光缆实际上承载了全球95%以上国际间通信的容量,是全球数字化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存在的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第一个就是超长距离光电传输的技术难题,第二个是万米水深的水密氢密技术难题,第三个是超高可靠性技术难题。在海底通信系统里,一般要保证25年的长期可靠运行。
光纤是一种利用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介质,随着传统玻芯光纤逼近物理极限,传输介质上的瓶颈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前不久,江苏这家企业研发生产的空芯光纤技术,为AI、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新业态的超大数据需求提供了无限空间。
空芯光纤如同精密的“光子围栏”一样,将光牢牢约束在空气纤芯内。这种“空气导光”的设计优势就是超低传输损耗、极低非线性效应、近乎光速的传输以及超宽的传输带宽。
许人东表示,国家大力提倡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他们一定要有担当。到目前为止,他们在全球已经铺设了11万多公里的海底光缆,十几亿的人口都享受到全球互联互通的通信便利。
通信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宽带中国”“网络强国”及“5G+双千兆网络”战略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让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重要话语权,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国产PET/CT精准助力肿瘤治疗
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始终坚持“惠及民生、突破垄断”的方向。PET/CT作为现代分子医学影像的重要技术,随着国产设备技术突破与价格下降,让更多患者能享受到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这台检测设备,正是我国国产的高端医疗设备全身PET/CT。与传统设备相比,它将扫描时间从原来的二三十分钟大幅缩短至1—3分钟,显著提升就诊效率。同时,图像分辨率和敏感性也有显著的提升,PET灵敏度较其他设备提高了40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李彪介绍,全身显像一次扫描,就可以把病患全身的病变告诉临床医生,这个病人是处于什么期,肿瘤的病变侵犯到什么程度,跟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怎么样,它周围的淋巴结是不是有转移,从而反馈到临床。
上个月,联影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它在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时,探测器的像素面积减小到原来的1/9,可以呈现更细微病变结构,实现全、准、直覆盖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在心脏等需要大范围覆盖的检查中做更深一步的探索。能帮助医生更加早期、更加清楚地发现微小病灶,提高疾病的诊断能力。
如今,以联影为代表的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已走向全球,产品进驻美国、日本、意大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5300多家医疗机构,让“中国智造”为世界医疗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从实操到互动 机器人应用场景全新升级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正成为中国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商业服务、物流、工业等领域。机器人成为家庭标配还有多远?等机器人来养老现实吗?
智元机器人数据采集师杨喆表示,数据采集就像大人教小朋友一样,让它这一个动作进行反复的操作,他们后台去筛选出比较优秀的数据,让它的动作保持一个连贯性。
通过采集海量实操训练数据,一次一次记录有效操作路径,使机器人形成一个特定环境的完整记忆,让机器人更聪明,更贴近日常生活。在这里,100多台机器人正在接受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整个工厂分为家居、餐厅、工业、商超和办公等场景,一天能够产生3—5万条真实数据。
如今,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拟人化”智能突破,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促使机器人迅速融入更多应用领域。
过去一年间,我国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出货,各个环节都跑出了“加速度”。未来,通过进一步提升机器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的协同处理能力,让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且精准地感知周围世界。随着这些研发方向的逐步推进,机器人将具备更接近人类的思维和交互能力,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教育陪伴、家庭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