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绳串起十颗石子,轻轻翻转,便从“项链”化作一道“石拱桥”。上海欧本钢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抖音拥有36.5万粉丝的陈明,用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将建筑力学中的“悬链线拱”原理娓娓道来,生动而清晰。
一条红绳串起十颗石子,轻轻翻转,便从“项链”化作一道“石拱桥”。上海欧本钢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欧本钢构建筑集团”)董事长、在抖音拥有36.5万粉丝的陈明,用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将建筑力学中的“悬链线拱”原理娓娓道来,生动而清晰。
陈明已在钢结构行业深耕27年。他不仅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首创甲壳框架系统等核心产品,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行业变革中持续探寻新增长极,为企业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
“城市是由建筑构成的,没有建筑就没有城市。盖房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之一。”陈明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建筑结构解决方案,努力打造一家以结构创新为特色的、专业一体化的建筑企业集团。
“分享者”与“创业者”的双面人生
“这个动作其实是‘找形’——翻转之后它就成了拱。原本处处受拉,一旦形成悬链线拱,力学行为就彻底改变……”打开陈明的抖音主页,906条视频没有华丽特效,只有扎实而朴素的知识分享。
“前几个月去匈牙利见客户,一进办公室就有三个人认出我,说工程圈里常刷到我的视频。”陈明笑着说道。他逐渐清晰了自己视频的受众画像:基建领域的甲方代表——他们懂工程却不精于设计,而他的内容恰好补上了这一块“既专业又易懂”的空白。
谈及创作短视频的初衷,陈明提到了“利他心”。在他看来,分享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正如浙商传统中所强调的——利与义须相辅相成。在欧本钢构建筑集团官网的新闻栏中,至今仍挂着一则“海外采购踩坑提醒”,详细记录了公司遭遇的贸易骗局,只为帮助同行避雷。“老一辈浙商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陈明说。
除了博主,他还有一个重要标签——“跨界创业者”。不惑之年,他曾尝试移动互联网、餐饮等多个领域,最终回归建筑主业、专注创新。“那时觉得建筑行业不够‘性感’,想寻找第二曲线。但现在明白了,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专业、深耕本行。”陈明说。
陈明在此期间积累的IT团队与互联网思维,后来成为欧本钢构建筑集团研发“成本控管理系统”的关键力量,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埋下伏笔。
在变量中寻找确定性:
创新与管理双轮驱动
欧本钢构建筑集团自1998年成立,已在行业扎根27年。被问及企业如何保持持续增长,陈明的答案非常明确——在建筑行业的诸多变量中捕捉机会,以创新和管理构筑企业护城河。
变量,隐藏在每一个工程项目中。公司主营业务为钢结构专项承包,项目总价在签约时即已锁定,但施工过程却充满不确定性:材料价格波动,工期调整,技术难点突破……“变量越多,风险越大,系统化的管理至关重要。”陈明说。为此,公司自主研发的“成本控管理系统”成为关键工具。
该系统借鉴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思路,不仅能精准管控项目成本,还支撑起公司的合伙人机制——销售与执行团队可根据项目净利润参与分配,极大增强了团队信任与协同效率。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是欧本钢构建筑集团应对行业变革的另一核心引擎。“当下的创新往往不是从零创造,而是组合式创新。”陈明解释道。在建筑结构领域,力学、材料强度、机械技术等都是变量,变量越多,组合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早期引进国外技术,到后来完全自主研发之型钢、甲壳框架,欧本钢构建筑集团的创新路径愈发开阔。以甲壳框架为例,该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无需模板与脚手架,兼具大跨度、大荷载的优势,尤其契合工业上楼、物流仓储向高空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
“别以为钢结构是粗重笨拙的行当,深入进去,全是学问。”陈明语气认真。公司仅围绕技术创新发表的论文就达数十篇。在他看来,建筑创新永无止境,“只要肯钻研,就总有新突破。”2019年,陈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如今,公司不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出海:在全球市场搭建“中国桥梁”
“中国基建的实力和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不用于海外市场实在可惜。”这句话,道出了欧本钢构建筑集团出海的初心。随着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赴海外投资建厂,陈明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企业亟需既懂中国标准、又熟悉当地规则的建筑合作伙伴。
他认为,中资企业海外建厂,绝不是简单复制国内项目。各国建筑规范、劳务政策、材料标准千差万别,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能够将中国设计图纸转化为当地标准,协调本地施工团队,组织材料进口,甚至完成技术文件的翻译与对接。
为扮好这一角色,欧本钢构建筑集团积极布局。公司定位于“研发设计驱动的工程企业”,以钢甲壳框架为核心产品,以总包工程为主要模式,并通过投资、参股不断延伸产业链。“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跟随优秀的中资企业出海,陪伴客户成长,也让我们自己在全球市场扎下根来。”陈明说。
为更高效服务海外项目,欧本钢构建筑集团迈出产业链拓展的关键步伐:在印尼参股建设生产基地,保障材料供应与本地化生产;在匈牙利合资成立设计院,精准对接当地规范与设计需求。从产品输出到服务落地,公司正系统构建海外服务能力。
“第一次走进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时,中轴线两侧的苏式建筑瞬间就吸引了我。那时我就确信:建筑不仅要有功能,更应具备打动人的美感。”这颗学生时代埋下的种子,悄然成长为公司的精神底色。从确立“营造美好建筑”的企业使命,到带着技术与产品走向世界,陈明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未来,还要将这样的建筑之美,带向更多国度的城市与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