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琳 赵阿娜
余热余能在循环利用中“重生”,环保预警在5G加持下“秒达”,数智系统将能耗削减10%以上——河南利源集团,用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打破传统工业“灰色魔咒”,实现生产与生态共赢。
9月18日,记者走进利源厂区,最先颠覆认知的是鼻尖气息——没有传统焦化厂标志性的刺鼻异味,反而萦绕着草木的清新。视线所及,道路干净整洁,处处绿草如茵,现代化管廊桥架与厂房掩映其中,宛若一座精致的城市公园。
很难想象,这里曾被贴上“高耗高排”标签。而今,手握“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亮眼招牌,企业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跑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径。
利源集团的“绿”,并非简单的厂区绿化,而是深植于生产全流程的生态变革。
变革底气源于一场“断臂求生”。回溯污染防治攻坚时,企业果断拆除4.3米焦炉。“面对产能阵痛与成本压力,我们仍坚定推进。”河南利源集团发展部部长梁庆祥说,企业随即启动128万吨/年焦化升级项目,新焦炉靠先进窑炉技术提效、自动化系统控温,连压力调节都是单个炭化室独立操作,筑牢绿色根基。
“以前炼焦全靠老师傅‘火眼金睛’,经验为主。现在盯着数字面板,温度、时间精准到个位,综合能耗降了15%,氮氧化物排放少了近四成。”焦炉中控王林会指着监测屏介绍,配套的分析系统还能实时捕捉燃烧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可立即调整。
设备升级是“硬件革新”,资源循环利用则是“变废为宝”的“软件魔法”。在利源生产链中,废料皆是待开发资源。
昔日焦化厂“头疼”的焦炉煤气,如今经深加工,部分转化为高纯氢供氢能重卡或高端用氢企业使用,部分制成无水乙醇作优质化工原料。
生产余热亦被高效利用,干熄焦热量驱动锅炉发电,年发电量可满足6万户家庭需求。氨水余热可用于制冷机制冷,或经热泵系统转化为废水低温蒸发的热源,实现热量梯级循环利用。
“废水处理是我们的‘拿手活’。”利源水处理厂厂长付庆丰介绍,蒸氨废水经低温常压蒸发处理后,既实现“零排放”,还能提炼出精盐、精硝,作为终端产品面向市场销售,真正做到“吃干榨净”。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数智化技术构筑的“绿色防线”。来到5G智慧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脱硫塔出口浓度、各车间能耗指标、污水处理PH值,甚至每辆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都清晰可查。
这是企业与中国移动、华为等联手打造的“5G+智慧工厂”智能管控平台,高压配电室的巡检、环保数据的监测,现在都交给了智能设备。
“以前环保监测靠人工采样,半天才出结果。现在数据可直达上级平台,几秒内就能预警。”王林会演示着“五车联锁系统”,借助5G低延迟特性,装煤车、推焦车等设备实现毫秒级配合,从源头避免原料洒落和烟气泄漏。
从“高耗高排”到“绿色低碳”,从“经验生产”到“数智驱动”,河南利源集团用实践证明:传统工业不是绿色发展的“绊脚石”,只要找准方向、选对路径,就能在生态与效益的平衡中,闯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花式护绿法:
硬件升级上,拆除旧焦炉,减量新建128万吨/年焦化项目,新焦炉靠先进技术提效控温,综合能耗降低15%,氮氧化物减排近40%。将焦炉煤气转化为高纯氢与无水乙醇,利用干熄焦余热发电、氨水余热制冷,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处理实现“零排放”,并提炼精盐、精硝副产品。依托5G智能平台实时监测环保数据,实现毫秒级设备协同与快速预警,多维发力实现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