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图为晟群科技一体化全药品机器人智慧药房里机器人正在取药。 杜雯拓 摄
开栏的话: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六链五群”中机器人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高新区正以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为集中展现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效与创新活力,本报今起开设“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巡礼”专栏。记者将深入企业生产、研发一线,聚焦重点企业与创新平台,用鲜活报道挖掘产业实力、展示特色亮点,全方位呈现其高质量发展脉动,敬请关注。
“请您到3号窗口取药。”67岁的迁安市民孙先生刚拿到取药号,语音提示便随即响起。他愣了一下,笑了:“这可真是‘药等人’了!”
在迁安市人民医院药房,见不到长队中踮脚张望的老人,也看不见埋首药堆的药剂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在智能药架间灵活穿梭的机器人“调配药师”——机械臂上下翻飞,扫码、取药、核对、出筐,动作行云流水。
“以前一张复杂处方要翻找十多分钟,现在机器人平均15秒就能完成。”药库药房主任李晓玲从事药剂工作二十余年,她对从前药房前排长队的场景记忆犹新,“患者着急,我们更急,连水都不敢多喝,就怕耽误发药。”
变化始于一场“机器换人”的变革。
在唐山高新区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智慧药房的运作犹如一场精准的“机器人芭蕾”:智能药柜如同巨型矩阵,机器人沿既定轨道滑行,激光扫描追溯码,机械臂精准抓取药品。最令人称奇的是,无论一维码还是二维码,系统均能瞬时识别,自动完成医保对接,彻底破解了“扫码延误、结算卡顿”的痛点。
这场变革的幕后推手,是唐山晟群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总监李成群带着团队从零起步,用多年时间攻克全药品机器人调配技术。“速度只是表象,背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他指着正在测试的第四代机器人大脑说,“系统能自主学习优化取药路径,预测药品需求,甚至自动预警近效期药物。”
如今,晟群科技的智慧药房已进入上海、黑龙江等30余家医疗机构。李成群自豪地说:“我们用唐山制造的机器人,服务全国老百姓。”
唐山的机器人产业,成了智慧药房最强的底气。在高新区,236家机器人企业组成产业集群,占据了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的半壁江山。而晟群科技,正是这片创新沃土上生长出的“新芽”。
“政策+产业”的双重托举,让技术创新走上快车道。唐山市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智慧药房发展,从场地支持到创新补贴,为企业松绑铺路。在共享制造工厂,单个滑轨零件的加工成本从4000元降至1000元;“创制券”直接抵扣研发开支……这些实打实的支持,让“15秒调配”从实验室快速走进百姓生活。
智慧药房带来的,不止于速度。“以前药师围着药品转,现在终于能围着患者转了。”李晓玲的这句话,道出了更深层的变革。机器人接手重复劳动后,药师们得以走出药架,站在取药窗口前,用更多时间向老人讲解用药剂量,帮慢性病患者梳理注意事项。
在迁安市人民医院,一位药师刚刚为75岁的高血压患者胡女士做完用药指导。“您记得每天早晨饭后吃,血压监测结果可以随时上传到我们的智能系统。”这样的对话,如今每天要在药房发生上百次。
从装满药瓶药盒的“药架子”,到高效运转的“智慧仓”,再到充满专业关怀的“暖心站”——药房的蜕变,恰是唐山机器人产业赋能民生的生动缩影。
机器人手臂每一次精准抓取,都在压缩患者的等待时间;药师每一句耐心叮嘱,都在升温医疗服务的质量。在这里,冰冷机器与温暖服务完美融合,这正是唐山机器人应用最动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