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海舒 杨霄 文图】 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的口水战告一段落,但消费者对于餐企的信任审视与价值追问仍在继续。
9月16日,太二酸菜鱼因上餐时间短登上微博热搜,引发消费者对其是否为“预制菜”的质疑。随后,其母公司九毛九表示,太二酸菜鱼鲜活门店(活鱼现做)自3月正式推出,预计到年底完成150家门店调改,2026年完成所有门店调改。
从西贝到太二,这场“预制菜大战”映照出消费者与餐企之间的“认知鸿沟”,中国餐饮或许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误解一】
上菜快也是错?“现做”边界如何划分
此次事件后,不少餐企将“现做”作为卖点进行传播,打“新鲜牌”。
一直以来,在消费者的传统认知里,“现做”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过程。它是厨师对新鲜原材料的处理:洗、切、腌、炒、煮……消费者为之付费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这份“即时性”所带来的满足。
然而,餐企的现实考量却截然不同。在成本高企、追求标准化和规模扩张的时代,效率与出品稳定是餐企尤其是连锁餐企的生命线。
于是,“现做”的链条被分解,菜品的制作环节不断向后方延伸,从门店后厨到中央厨房,甚至更上游的预制菜工厂。从哪一步开始算现做?消费者以为的“现做”是“从0到1”的创作,而餐企提供的往往是“从0.5到1”的组装。
于是,最核心的分歧点出现了,消费者希望饭店厨房里的原材料都是当日采购新鲜食材;饭馆说,你点的炖牛尾如不提前做成半成品,再牛的厨子也不能满足你对半小时菜品上齐的要求。
【误解二】
冻品是不是科技与狠活?谁来定义“鲜”?
在消费者与餐企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中,“冷冻”一词始终充满争议。
在多数消费者认知里,“冷冻”常与“不新鲜”画上等号,甚至被视为“僵尸食材还魂”的狠活。毕竟,消费者在自己家中烹饪,采购新鲜食材是首选。
但从大型连锁餐企视角看,“冷冻”是现代餐饮工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这是规模化、高效化、安全化的工业思维,更是当前人类对食材保鲜“稳妥且经济” 的最优解。一方面,符合规范的急冻技术,相比门店现采能大幅降低微生物繁殖风险;另一方面,为实现全年稳定供应、应对食材产地的季节性变化、控制采购成本,使用冷冻食材也是多数餐饮企业的必然选择。
于是,部分消费者对餐厅菜品“新鲜”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就如进口肉制品及水产品,这类食材从原产地运输到中国多需海运数月。如用空运解决,暂且不论鲜活品损耗率有多大,有几人真愿为“快递费N倍于食材价格”现实呢?
【误解三】
后厨能否与央厨画等号
前台主厨不能只有微波炉
这次“预制菜大战”,还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央厨房。
通过网络评论来看,消费者对中央厨房并不理解甚至充满敌意。不少消费者表示,“工厂就是工厂,还美其名曰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最好笑,跟预制工厂区别在哪里?”在消费者的传统想象中,中央厨房把“烹饪”变成了“生产”,让菜肴失去了温度和滋味。
对于餐企特别是连锁餐企来说,中央厨房却是效率、出品稳定性的保证。通过中央厨房进行统一的食材采购、切配、调味、酱料包制作,将口味变量全部标准化,甚至数字化,再将半成品配送到门店进行最后的简单加热或翻炒,餐企才能实现“千店一味”,从而实现规模扩张,走上连锁化道路。
【误解四】
洋快餐为何不在争议半径
汉堡肉饼、披萨饼胚是不是预制菜?
预制菜的鼻祖并不是中餐馆,而是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西式快餐。
为何此次消费者没有将矛头指向西式快餐?#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啥没人骂?#话题还一度登上热搜。
消费者对中餐有一个固有想象:这家餐馆厨师手艺如何?面对西式快餐,如萨莉亚的意面、披萨,或者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薯条,消费者默认它们就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期待的是便捷、稳定。另一方面,萨莉亚是肉眼可见的便宜,人均二三十价格带,消费者会自觉得出“虽然是预制,但在这个价位上,它已经做得很好了”的结论。
这场大战的本质并非围绕“预制菜”本身的善恶之争,而是关于诚信和质价比的需求有没有被餐企看到。
【误解五】
餐馆菜品生产透明度该公示到哪一步
当下,餐企的产品、服务都在升级,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也在增长——除了入口的美味,还要关注食物源头以及加工过程,但许多餐馆仍沉浸于味觉至上的传统逻辑,认为好吃即王道。
这背后,是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焦虑。在食品安全事件偶发的社会环境下,每一次关于食材变质、卫生隐忧的新闻曝出,都在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因此,食材是否拥有可追溯的“身份证”,烹饪环境是明厨亮灶还是讳莫如深,员工操作是否规范,这些曾经被忽视的环节,如今都成为了消费者用脚投票时最关键的参考指标。
【误解六】
从西贝到太二,消费者接不接受中餐连锁化
目前我国餐饮连锁化率已达23%,中餐连锁化已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供应链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在持续进步,为连锁扩张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更加追求就餐的便捷性和确定性,连锁品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
但连锁化进程背后,如果以中央厨房模式复制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那么“复制厨师”带来的高昂成本,消费者能否为此买单?
或许,未来的中国餐饮行业会出现两极分化:一端是注重体验的高档餐厅,它以厨师现场烹制为核心卖点,强调食材的新鲜度和原产地可追溯性,但价格高昂,是餐饮业的“奢侈品”;另一端则是彻底实现标准化与工业化的饭馆,依托中央厨房和预制菜技术,便捷、稳定、平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