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新县沙窝镇油茶。 白云龙 摄
图② 嵩县何村镇黄连木。
图③ 济源市王屋山千年银杏树。
图④ 新密独木成林的古皂荚树。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省林业局供图
嵩县白河镇古银杏树。 张相正 摄
济源市济渎庙将军柏。
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学者梁衡将古树承载的意义誉为“树梢上的中国”。
河南是古树名木大省,古树名木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中原历史不仅书写在古籍碑刻、博物馆藏之中,更鲜活地镌刻于一棵棵苍劲挺拔的枝干之间。
淮阳太昊陵,古树与陵庙建筑相映生辉,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起的精神象征;南阳武侯祠,古树与忠义碑碣交叠辉映,彰显着鞠躬尽瘁的精神丰碑……
这些历经风雨的古树名木,构成了中原大地上最为独特和珍贵的绿色遗产,守护好“树梢上的河南”,既是生态的需要,也是文明的传承。
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为古树名木保护“撑腰”。在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到来之际,这些静静伫立数百上千年的古树,身体可好?河南在保护古树名木方面有哪些好做法?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规程+法治” 双重守护
9月12日,走进嵩县白河镇栗札树村,眼前一棵雌雄同株的古银杏树部分叶片已开始泛黄,两名巡护人员正按照流程为这棵古树做检查。
“银杏树几乎都是雌雄异株,这棵古树却不一样,显示出独特价值,要格外加以保护。规程实施后,什么时候巡护、怎么巡护,我们有了科学的指导方法。”一名工作人员说。
他口中的“规程”,便是今年4月20日起我省正式实施的《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为我省首部古树名木保护标准,《规程》提出,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巡查制度,做好相关巡查记录,在多雨、干燥季节应加大巡查力度。
针对古树保护中的难点,《规程》提出“一树一策”动态管理机制,要求通过根系修复、树体支撑、微生境改良等多项技术措施,为每株古树建立个性化“管理档案”。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齐瑞在接受采访时说,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病虫害威胁及人为干扰,部分古树面临生长衰退、空心、枯死等问题。
为此,《规程》还系统整合了林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基层管护单位的实践经验,首次明确了河南省古树名木的保育范围、保育原则、健康诊断及保育措施四大核心内容。
“作为制度保障之一,《规程》实施标志着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省林业局生态建设修复处三级调研员鄢广运说。
同时,不断织密的古树名木法治保障网,也在守护“绿色国宝”的岁月静好。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已先行先试。
在郑州经开区,一株古银杏树在法云寺中挺拔耸立。作为郑州市主城区内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它已历经1200余年风雨洗礼。如今,它有一份专属的数字化图文档案,记录着它的生长历程。
2022年1月1日,《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实施,根据该条例要求,郑州启动建立古树名木数字化图文档案,为古树悬挂统一标识牌,标明树种、树龄、责任人等信息,实现“一树一档一码”。
在司法协同方面,今年4月22日,淮阳太昊陵、虞城伊尹祠、南阳武侯祠三地的千年古树群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守护行动。
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与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开展河南省古树名木司法保护活动,通过“省级统筹、属地落实”的形式,实现“司法+行政”双向协同发力。
“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开展‘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专项行动’,能构建起‘预防+惩戒+修复’全链条司法保护机制,让千年古树在法治护航下,继续守护好河南的生态根脉。”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棵棵有人管 树树有档案
如何精准保护每一棵古树?河南通过系统普查、挂牌建档、抢救复壮等措施,按照“一树一策”原则,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
摸清“家底”是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在开封,目前共有古树名木1891株,其中名木2株;古树单株共计510株,其中一级古树30株、二级古树58株、三级古树422株。
“详细数据背后离不开细致的普查。”开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到2021年,开封市对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开展全面普查;2023年到2024年,开封市对普查数据进行全面二次实地核实与古树状态更新,普查范围实现全市行政区域全覆盖,并建立了完整数据库,将开封市现存的所有古树名木全部登记入库。
挂牌建档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在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镇大王庄村,两棵树龄超110年的黄连木树体上,国家古树名木保护牌格外显眼。
这并非个例。在河南,每一株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一块记录着名称、编号、科属、树龄、保护级别等信息的保护牌。
扫描牌上的二维码,这棵古树的详细“电子档案”便跃然屏上,包括其精确的地理位置、生长状况、历史传说等。
“经过统一登记、编号、建档,并对信息质检入库,目前我省共录入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系统古树名木32954株,古树群777个286507株。”鄢广运说。
抢救复壮是日常管护的重点。在确山县石滚河镇聂庄村,两株树龄1400余年的古银杏树根部相连,同生共息。
此前,由于它们生长在村庄中心地带,多年来群众取土修路、建房,加之泥水冲刷,树根部水土流失严重,根系外漏,病虫害严重侵害树体,生长态势衰弱。
2024年5月,确山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始对它们进行抢救复壮。通过采取清理覆土、安装透气孔、挖设复壮沟、树体枝干杀菌防腐、枯枝修剪、病虫害防治、模纹地被栽植、建设围栏等措施,取得良好恢复效果。
“我们铺设了防腐木围栏88米,同时保留对称生长的外形似龙头、龙尾的南北侧枝,并进行艺术加工,现在从远处望,气势磅礴,惟妙惟肖。”确山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在这些基础上,各地围绕古树保护有不少创新做法。安阳市搭建古树名木管理系统,集数据分类维护、查询、巡查养护等功能于一体,全面覆盖城区94株古树名木的详细位置、生长数据、环境状况、树木图片等多元信息;新密市发挥林长制统领作用,联合市慈善总会,创新成立“古树名木保护慈善基金”,募集社会资金补充保障,凝聚守护合力……
“棵棵有人管,树树有档案”的河南实践为古树名木的安然屹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科技成为“神医妙手”
老树亦如老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周边环境变化,面临着诸多生存威胁。现代科技,正成为古树名木延年益寿的“神医妙手”。
嵩山脚下,登封市嵩阳书院内,两株历经4500余年风雨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依然苍劲挺拔。每逢节假日,总有许多游客专程前来,只为亲眼见证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见证者。
它们何以常青?在传统技术上,通过对“将军柏”周围土壤补充营养、提高透气性等,改善其生长环境;通过对干枯枝干防腐修补、支撑稳固,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等,消除影响“将军柏”生长的各种病害,以恢复古树的健康长势,使其生机焕发、延年益寿。
“在传统养护的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先进技术手段,比如传感器网络和无人机巡查,实现对古树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与管理。一旦发现环境异常或病虫害苗头,能够第一时间预警,工作人员也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登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绿化科科长吴帅军说。
在嵩县白河镇,一棵古银杏树曾出现枝叶枯黄、长势衰弱的迹象。过去的处理方式可能仅限于经验性的施肥浇水等,而现在,林业技术人员带来的是一整套“科技诊疗方案”。
洛阳市林业局联合河科大、河南林职院组成的古树医生科研团队,开展抢救复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水平居全省领先水平。
一是利用TRU树木雷达探测技术可进行地下根系无侵入式扫描,检测树根的数量、分布密度、深度。经过多圈的地面扫描,分析树根的分布范围以及整棵树的根系分布密度图,利用根系的数据对树木立地安全、施肥复壮、树池建立、挖掘移植、硬化铺路等开展精准抢救复壮工程。
二是建立透气+水肥一体化+排水精准根部复壮网络。从传统的定位通气管、加强版U通气管到形成多维保护的网络系统,在极端干旱的情况下,可以最快、最有效进行补水抢救。
除了应对“疾病”,科技还用于防患于未然。
在嵩山、王屋山等古树集中区域,林业部门建立了古树名木视频监控系统,对易受雷击的古树安装避雷装置,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其建立数字孪生模型,永久保存其形态数据,用于长期监测形态变化和进行虚拟展示。
同时,我省还开展古树种质资源保护,选择有重要价值、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通过嫁接、扦插、组培等繁殖技术,进行纯血统无性繁育,同时建立集基因资源保存、古树名木科普展示,全智能化管理于一体的重要古树名木基因资源克隆保存圃。
“《规程》中突出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古树生长环境、病虫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库,组建由植物学家、园林工程师、历史文化学者构成的跨学科团队,推动保护工作从单一养护向“科学保育+文化传承”转型。
守护古树,就是守护文明的根脉。如今,河南构建起制度、管理、科技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些跨越千年的生命见证着中原大地的沧桑变迁,更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出品)
新闻1+1
古树的年龄是数出来的吗?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你知道古树的年龄,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吗?
树木的年龄主要是看年轮,但这些历经数千年还存活的古树,其年龄却不是靠年轮数出来的。
目前,古树树龄测算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追踪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针测仪测定法、CT扫描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
文献追踪法,是指通过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获得古树树龄的相关书面证据;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是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来测算古树树龄,此方法可克服上述方法中的若干弊端,若加入气象、地形等参数,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测定效果;针测仪测定法是通过针测仪的钻刺针,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输出生长状况波形图,分析古树实际年龄;CT扫描测定法是通过树干被检查部位的断面立体图像,根据年轮数量推测树龄;碳14测定法则是通过测量树木样品中碳14衰变的程度来进行测算。
以上这些方法测出来的树龄都可以被视作树木的真实年龄,但如果这些方法都没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来推测树木的大致年龄,这被视为估测年龄。
古树是绿色活化石、历史的见证者,过去数千年的环境更替、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被记录在古树的年轮中。因此,保护古树对研究古代环境气象、人文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整理)
据第二次资源普查和最新补充调查数据
全省共调查、建档散生古树名木32954株
◎古树32692株
◎名木262株
古树群777个 286507株
古树中
◎一级古树4576株
◎二级古树6379株
◎三级古树21737株
古树较多的省辖市:
郑州、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等
全省古树主要树种:
国槐、皂荚、侧柏、银杏、黄连木、麻栎、板栗、圆柏等
古树
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古树
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
◎二级古树
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
◎三级古树
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对名木均实行一级保护,不受树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