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在矿洞里能精准完成毫米级的爆破操作,在坍塌废墟中稳稳抱出仿真婴儿,可转头到 2025 外滩大会的表演赛上,递东西时还是会不小心出现 “手滑” 的瞬间。
这种既展现出专业实力,又带着些许 “小笨拙” 的反差,正是当下人形机器人最真实的状态 —— 它们正一步步从科幻电影的场景里走出来,在工厂、赛场、救援现场慢慢找到自己的角色,却还没完全准备好走进寻常家庭的客厅。
赛场秀技与量产落地同步推进
2025 年绝对是人形机器人的 “高光之年”。从春晚舞台上跟着节奏跳英歌舞的机械身影,到服贸会上能打太极、做场馆导览的智能伙伴,再到外滩大会那场吸睛的 “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这些钢铁 “选手” 把多样技能挨个展示。
尤其是机器狗挑战工业巡检与救援任务时,观众纷纷驻足:它不仅能准确识别电箱按钮、完成开关门和拉闸报警等一系列操作,还能用多模态传感器扫描生命信号,拨开阻碍的石块,将仿真婴儿安全 “救” 出。
厦门市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看完现场演示后直言,未来这些机器人能钻进高温、有毒的危险环境,替人类扛下最惊险的任务,会是救援队里可靠的 “超级队友”。
赛场的精彩背后,是产业实实在在的进步。松延动力的工作人员透露,自今年 6 月启动人形机器人量产以来,仅三个月时间就有超 300 台下线,订单主要流向科研教育、展览展示和文旅导览领域,其中科研教育类订单占比超过 50%。
不只是这家企业,国内外科技巨头都在往这个赛道密集布局 —— 特斯拉的 Optimus 机器人已实现自主行走、避障爬坡、共享认知等功能。
按照计划,2025 年将生产数千台用于自家工厂运行,2026 年有望对外销售;拿到贝索斯、微软、OpenAI联合投资 6.75 亿美元的 Figure 公司,其第二代机器人 Figure 02 已进入宝马汽车工厂开展实训。
国内的优必选Walker S1 收到了超 500 台意向订单,能与无人物流车、智能制造系统协同作业,智元机器人推出的 “远征”“灵犀” 系列产品,也计划年交付 300 台,广泛铺向智能制造场景。
硬核支撑
这些机器人能做出各种 “丝滑” 动作,背后离不开硬件技术的持续突破。在服贸会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总能围满观众 —— 大家都在跟灵巧手玩 “猜丁壳”。
其实灵巧手是靠旁边的摄像头先捕捉到人的动作再出拳,但因为反应速度小于 50 毫秒,肉眼几乎看不出 “作弊” 痕迹。像特斯拉 Optimus 搭载的 22 自由度灵巧手,采用空心杯电机 + 金属腱绳传动结构,能轻松完成多自由度的精细操作。
触觉感知方面也有新进展,仿生电子皮肤可将温度、形变等刺激转化为电信号,搭配柔性基底、碳纳米管等材料,能让机器人精准检测力度、滑动状态、物体纹理等信息。
轻量化升级同样关键,PEEK材料作为特种工程塑料,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的特性,能让机器人躯体减重 40%,同时还能提升耐磨性与使用寿命,成为机器人 “瘦身” 的重要助力。
智能核心
如果说硬件是机器人的 “肢体”,那软件与 AI 就是它的 “大脑” 与 “小脑”。要让机器人实现 “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离不开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强的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以及负责运动控制的 “小脑” 系统。
英伟达从技术底座发力,2024 年 GTC 大会推出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 Project GR00T,搭配新型计算机Jetson Thor,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了便捷的 AI 训练与研发工具。
华为则展示了搭载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夸父人形机器人,还在深圳运营起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联合 16 家企业推进技术协同与场景测试,加速 “大模型 + 机器人” 的融合创新。
发展瓶颈
不过,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用性不足和数据短缺是目前最突出的两大难题。现在的机器人大多是 “专才”,只能在固定场景完成指定任务,换个环境就难以适应。
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指出,遥控机器人和让机器人自主决策差别很大,自主决策最核心的是感知、预测、行为生成这一整套机制的泛化能力,机器人需要建立 “世界模型” 来预测未来,再规划可执行的动作链。
数据方面的缺口则更明显,与人形机器人训练相关的开源数据集仅有百万级,而自动驾驶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就能达到上亿级,两者相差数个数量级。
罗剑岚也提到了这个 “循环难题”:“我们没有把机器人部署到真实世界,它就不会产生数据;可机器人的能力没达到一定程度,又没法顺利部署到真实世界中。”
好在他也给出了突破思路 —— 机器人部署到真实世界的难度小于汽车智能驾驶,“车辆对安全性等各方面要求太严格,而机器人可以先从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开始部署,逐步积累数据”。
未来时间表
至于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多远,行业内目前没有统一答案。马斯克曾预测,到 2040 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人类,达到 100 亿台,成为工业领域的主力,还宣布今年就能生产一万台机器人用于自家工厂,不过 “马老板跳票已是司空见惯”,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仍存疑。
也有互联网大佬持更谨慎的态度,认为人形机器人五年甚至十年内都没法真正落地。还有行业专家给出折中观点:五年内或许能看到人形机器人初步落地,但要真正走进家庭、成为家务好帮手,可能还需要二十年时间。
蚂蚁宁波科技 CEO 朱心在 2025 外滩大会上也表示:“如果以机器人融入未来文化、走进家庭为目标,今天具身智能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层面,都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前景可期
尽管前路仍有挑战,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足够振奋人心。华安证券测算,若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能达到 1000 万台、单价为 2 万美元,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0 亿美元。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预测同样乐观: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10.17 亿美元,到 2030 年将增至 151 亿美元,2024-2030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6%,销量也将从 1.19 万台飙升至 60.57 万台。
产业布局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和深圳的 “机器人谷” 正在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深圳,生产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组件,都能快速找到配套供应商,大幅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
正如理查德・萨顿在 2025 外滩大会上所说:“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而人形机器人,正是这一进程中最充满想象空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