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仰望星空 智创未来——天文馆的传承、创新与全球合作”天文馆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领域内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天文科普事业的传承之道、创新之路与合作之策。
论坛期间,“穹顶星光——天象仪与天文馆世纪巡礼”展览启幕。
创新成为论坛的主题词。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认为,各天文馆要拥抱变革,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科普展示和教育模式;要扩大开放,深化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互鉴与务实合作,推动全球天文科普事业的繁荣进步。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吴学兵对此深以为然,他表示,天文馆应积极融合前沿科技,推动沉浸式、互动性的科普体验,并加强国际协作,共享资源、共育人才,以实现天文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晖同样表示,在传承人类观星问天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天文馆科普工作者要创新方式方法,深化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协作。
主旨演讲中,中外智慧碰撞。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刚系统阐述了银河系的基本结构与演化历史,并重点展示了我国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所取得的多项突破性成果。赵刚说,这些发现显著推动了我们对银河系形成历史及演化机制的认识,彰显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全球天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舒赫拉特・叶赫甘别尔季耶夫从悠久的天文学历史传承谈起。在他看来,作为一门全球性科学,天文学的发展应尊重其背后的文化多样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教育办公室主任马库斯·波塞尔则指出了标准化、包容性在全球天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星际穿越:沉浸式演示技术在天文馆中的创新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星空下的对话:天文与文化的交响”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同期举办。近30位专家学者围绕天文馆的数字化未来、科普教育创新、国际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穹顶星光——天象仪与天文馆世纪巡礼”展览启幕。该展览以国内仅存的两台经典光学天象仪为核心展品——1957年北京天文馆开馆之初启用的蔡司UPP 23/2型天象仪和1976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天象仪,讲述了天象仪与天文馆发展的百年历程。“探日逐梦 共绘璀璨——中国现代手绘太阳黑子百年纪念展”同时开幕。该展览系统整合近百年的手绘太阳黑子观测记录、观测仪器等天文遗产,并以现代科学传播手段进行展示,旨在弘扬一代代天文工作者的卓越贡献精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