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刘远举
资深媒体评论员
罗永浩和西贝之争,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预制菜是否应该强制标注?
当然,西贝本身有很多问题;与此同时,舆论的谬误也有很多。比如,保质期两年,并不等于一定会冻上两年。库存两年,增加成本,商家不会那么笨。冷冻西蓝花,其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已经有人科普了这一点。这背后,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建冷链,还涉及研发。结果,一句“西蓝花比你孩子年龄还大”,这些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跳出这些问题不谈,预制菜是否应该标识,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舆论是情绪化的。我反对可能出台的预制菜强制标注制度。
现在,舆论对强制标注的呼吁非常强烈,但很多概念和目标都是模糊的,缺乏精细的分析。
舆论诉求是不是实际的市场需求?
标注的目的是什么?不少消费者设想的是,当强制标注后,很多餐厅就不会使用预制菜了,自己花同样的钱就能吃到现做的;或者,当餐厅标注了预制菜后,预制菜的菜价就会下降。
然而,这两个目的都不可能达成。
首先,餐饮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任何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都会在行业中迅速地回馈给消费者。中国新能源汽车,因为规模效应不断扩大,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新能源厂家并没因为成本下降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是进入了价格战,将降低的成本回馈给了消费者。
很多人觉得,用了预制菜的餐厅,价格已经不便宜,所以不应该有预制菜。实际情况是,餐饮业采用预制菜降低的成本,已经在竞争中降低了价格。消费者看到的价格,已经是广泛采用预制菜后的价格了。现在餐饮业艰难,利润不高,很多餐饮商家倒闭,餐饮行业并没有因为预制菜而获得超额利润。
某种程度上,预制菜、中央厨房的出现,极大地对冲了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上升,使得中国餐饮业能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去适应消费者的预算收紧,进而维持市场规模。
强制标注,也不会促进杜绝预制菜的餐饮品牌的大量出现。
消费者一直在呼吁,舆论呼声如此强烈,似乎意味着背后巨大的需求。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谁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个需求,生意就一定会很好。但是,为什么行业、市场始终没响应?那是因为,舆论和真实市场行为是不一样的。有经验的餐饮经营者知道,这个需求是伪需求。虽然舆论强烈,但只是舆论诉求,而非实际的市场需求。
整体上看,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支付意愿,撑起一家这样的品牌——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有支付意愿。
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承诺“消费者心目中的那种非预制菜模式”。
一家餐厅,如果按照消费者的标准去杜绝预制菜,就需要更大的厨房、更多的人手。一个非预制菜的鸡汤,算上面积和人工成本,可能和一个预制菜的海鲜成本是一样的。那么,同样人均300元,一家是号称杜绝了预制菜,但环境、菜品都差一些,而另一家采用预制菜,采用中央厨房,但环境更高档、菜品更好。这两类餐厅,谁能胜出,谁将倒闭?答案不言而喻。
更直白地说,年轻人约会,选烛光晚餐还是非预制菜;商务招待,是上一瓶茅台,还是选非预制菜?消费者对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敏感的。正如消费者拿大型连锁的预制菜和街边小店的现炒菜进行价格比较——因为,他们对街边小店的安全风险,并不敏感。
所以,餐饮行业知道,杜绝预制菜所给出的更高价格,是没人买单的。谁做谁就会成为下一家“钟薛高”。舆论强烈,那只因舆论是不要钱的。价格舆论,大多数都是不真实的;只有交易行为,才是真实的。舆论中所体现的消费者期待,很多都是伪需求。
故而,强制标注,既不能促进预制菜餐厅价格的下降,消费者也不会改变选择偏好,无法促成不用预制菜的餐厅大量出现。
强制标注就能保护消费者?
预制菜就一定要比小店现炒便宜,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误区。好的预制菜,比品质不好的现做菜,成本可能更高,自然也就更贵。
街边夫妻店,买了最差的肉,现做一盆毛血旺,再加点色素,看起来很好看。另一家大型连锁品牌,用预制菜做一盆毛血旺。二者比较,后者品质会更高,更安全。既然不存在“花了现炒的钱,吃了预制菜就一定是吃亏、被欺诈”的情况,那就不存在所谓的“我花了现炒的钱,吃了预制菜”就是吃亏。所以,用强制标注来保护消费者不吃亏的逻辑基础就没有了。
预制菜的范畴是非常复杂的,标注并不能清晰地区分档次和品类。几千块的欧洲火腿,是预制菜;十块钱的红烧肉,也是预制菜。同样的烤鱼预制菜,有200块的品牌,也有40块的杂牌。有些预制菜是出于节约成本,而有些是因为工艺产地而需要做成预制菜。预制菜的强制标注,不足以反映这些差异化的特征。
强制标注,会抹平行业的差异性。在进餐厅门的那一刻,“本店出售预制菜”四个字面前,2000元的预制菜和20元的预制菜,没有任何差异性,反而容易被打上低劣的标签。这对行业、餐厅是不公平的。当北欧进口的三文鱼预制菜和杂牌预制菜统统标上预制菜,就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对餐厅进行预制菜强制标注,实际是一种没有必要的二次标注。预制菜的包装袋上,配方是强制标注的;预制菜的安全性、合规性,已经在预制菜的生产环节完成了。在餐厅使用环节,只要预制菜是合格的,就没有安全问题。那么,预制菜的使用环节——餐厅,就没有必要再度强制进行二次标注。
油漆包装上需要标注成分、毒性,但买辆车、买个手机会标油漆成分吗?在餐厅环节的二次标注,再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来了,然后再给它标上“不安全”;再比如,电瓶车有两座,但一些地方不准带人。这些监管逻辑,都是错误的。
正向标识已能满足知情权
很多人会说,我不管那么多,只是想要一个知情权。但是,市场是交易关系,而不是权利关系。政策不能只看收益,也要看成本。再进一步,要仰望星空,想想那些抽象的义务和权利。
所以,有必要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讨论实施一种强制的必要性:消费者所谓的知情权,是否应压倒商家的自主权?
信息传递是有成本的。从这个角度,信息是商家提供的一种服务。商家提供这种服务,消费者就可以获得信息;如果商家不提供这种服务,消费者可以拒绝购买,但没有权利要求商家必须提供。这就像买了特斯拉,不能要求提供FSD一样。
餐馆涨价,消费者不能说我有知情权,所以餐馆就必须对外披露成本构成、采购发票、会议记录。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知情权只是菜单上的价格,而不包括以上这些信息。
消费者的权力是:用脚投票,换一家。
这可以扩展到很多行业。比如,消费者对酒店房间是否出现过死亡事件,有知情权吗?酒店是否应该提供一套完整的程序给出信息,并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再比如,读者对编辑部内部流程有知情权吗?厂家用铝替代铜,性能不变,厂家必须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吗?
知情权的扩展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回归信息是一种服务而非权利的概念,才能框定一个合理的边界。
除非涉及安全,否则对于其他类别的信息,消费者并不天然地具备知情权。
实际上,消费者想要的知情权,市场也是提供的,它往往是以正向标识的形式呈现的。所谓正向标识,就是那些达到消费者要求的商家,愿意给消费者提供信息以展现自己的优势。比如,有机菜标识。与之相对的,如果强制标注“使用过化肥和农药”,则是一个负向标识。在大众目前的认知背景下,预制菜也是一个负向标识。
当绝大多数餐厅都有或多或少的预制菜时,从社会成本角度考虑,也应该是标识少数的非预制菜餐厅。这样涉及的餐厅更少,餐厅也自然有动机把自己的优势标识出来。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无需监管。
正向标识和负向标识,是等价的。正向标识已经能够完成知情权的任务,为什么一定要负向标志呢?负向标识,并不能提供信息增量,只能膈应人。
车的高配版,已经明确进行标识,是否还有必要给低配版,写上一个大大的低配标识,负向标识“本车不如高配”呢?一个班里,一些孩子穿名牌用高档文具,大家自然看得出贫富差距,还有必要去要求穷孩子贴个标签吗?或者,要求你妈妈把菜端上桌时告知你一句:这菜用过农药?
品质安全是买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
从现在餐饮市场的情况来看,几乎都用预制菜。强制进行负向标识,只会打击餐饮行业。
同样的预算,去没有预制菜的餐厅,环境、菜品一定会更差,浪漫的烛光没有了,大龙虾没有了,茅台没有了,全部换成了熬制5小时的鸡汤、炖了3小时的牛肉,亲手剥了2个小时的蚕豆,大家其实都不高兴。但如果去了有预制菜的餐厅,门口硕大的字“本店采用预制菜”,大家也同样膈应。
餐厅门槛的负向标识,仿佛暗示着餐厅的档次不高,同时也给整个行业打了标签,向公众暗示一个印象:预制菜是低档的、不安全。这是对整个行业、品类的污名化。大众会说,你看国家都要求强制标出来,肯定吃了不好,不如现炒。
行业如果被污名化,资本就不敢投资,行业发展放缓,不能达成更大的规模,不能集中到头部企业,预制菜的质量反而会更不安全。实际上,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就受制于舆论。
餐饮行业是一个“婆婆多却没娘家”的行业。没有任何部门为餐饮业的消费数据负责,却有很多部门负责监管。这意味着,舆论更容易促成不必要的监管。
强制标注,打击餐饮业,打击预制菜行业。最终,这也不是消费者的好消息。付出这一切代价,得到一个所有人输的局面,仅仅是为了舆论中一个含糊的、高估自己支付意愿的所谓消费者知情权?这不符合行政比例原则。
消费者这个角色,是需要掏钱的。交易时,才是消费者。
政策的制定,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预制菜的标识,还是留给市场去决定,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自会优胜劣汰。归根到底,品质安全是买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
说到底,预制菜是利用现代化工业大分工的方式,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然而,消费者一听,工业?化学?肯定有毒!这时有人再喊一嗓子“用的是预制菜,比小店现炒都便宜”,整个行业就陷入了危机公关时刻。
也不用说西贝公关不行。一方面,西贝的确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舆论也高估了中国消费者为品质和安全的支付意愿,对工业化存在误解,对预制菜存在误解。同时,对过去有浪漫化的记忆再构——只记得菜上没化肥农药,不记得蛔虫钻胆。
任何品牌、任何行业,都没办法和几亿人的这种认知硬杠。这些本该成为常识的社会问题,应该给消费者说清楚,建立合理预期。
这是一个更大的公共关系问题。营销重在说自己的优点,而公共关系重在交流,重在针对误解。很多工作要做在前面,长期地做。改变社会的认知是一件很贵的事情,一家品牌没法拥有这个力量。
但反过来,头部品牌陷入风波,全行业都会受影响。预制菜行业,餐饮业都是如此。所以,行业协会、媒体、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共同做好这件事。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