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餐饮圈热闹得很,一会儿是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一会儿又冒出炒菜机器人号称能解行业难题。不少人觉得机器人一上,预制菜的争议就能消了,可真这么简单吗?
其实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炒菜机器人,都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神药”。
大家吵来吵去,根本不是纠结用不用,而是在意“怎么用”,商家藏着掖着不说明,消费者花了钱还蒙在鼓里;机器人炒的菜没了烟火气,省的成本也没落到菜价上。
那这团乱麻咋解开?说到底还得靠行业规范。可规范该咋定?商家和消费者的诉求咋平衡?接着往下看,咱们慢慢捋清楚。
罗永浩吐槽西贝的一句话,把餐饮行业的 “预制菜困境” 彻底摆到了台面上,紧接着炒菜机器人的出现,又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可能。
但这背后藏着的,远不是 “好” 与 “坏” 那么简单,不同立场的人各有说法,咱们得一个个捋清楚。
或许有人会说,消费者就是 “双标”,自己在家用预制菜省事儿,到餐馆就嫌预制菜不新鲜,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毕竟现在年夜饭桌上,不少家庭都会摆上几道家乐福、盒马买的预制菜,商超里的半成品区也越来越热闹。可仔细想想,家庭用预制菜和餐馆用预制菜,本质上不一样啊!
自己买的时候,明明白白知道是预制的,价格也比现做的便宜;可去餐馆吃饭,花了比家里贵好几倍的钱,盼着的是现炒的 “锅气”,结果吃的是加热的预制菜,还没人提前说,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就像你买衣服,明明想要纯棉的,商家却给你混纺的,还按纯棉的价卖,能不生气吗?
从商家的角度看,又有人会辩解:用预制菜也是没办法,餐饮行业的 “不可能三角” 摆着呢。 要快、要好、要省,根本做不到三样都占。
传统现炒依赖厨师,一个好厨师月薪大几千,还可能随时跳槽,今天炒的菜咸,明天炒的菜淡,连锁店根本没法保证口味统一;用了预制菜,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出餐快、成本低,还能保证每道菜味道一样,这不是为了活下去吗?
这话确实说出了餐饮人的难处,尤其是连锁品牌,想做大做强,预制工艺几乎是绕不开的路。可问题在于,商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难处,却忽略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肯德基、麦当劳不也用半成品吗?但人家明明白白,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是炸鸡腿、汉堡,接受度反而高;可要是商家藏着掖着,把预制菜当现做菜卖,那就不是 “活下去” 的问题,而是 “失诚信” 的问题了。
再说说炒菜机器人,现在不少人觉得它是 “救星”,既能像预制菜一样快,又能像现炒一样有 “锅气”,还能降成本,这不正好破解 “不可能三角” 吗?
你看乡村基、老乡鸡都用上了,还喊着 “没有央厨,拒绝预制”,听着就靠谱。
可冷静下来想想,炒菜机器人真的能替代人类厨师吗?
或许有人会反驳:机器人能精准控温到 300 度,还能自动放调料,炒出来的菜比新手厨师还稳定,60 岁阿姨都能操作,月薪才几百块,比 8000 块的大厨划算多了!
但别忘了,做菜不只是 “加热 + 放调料” 这么简单。就说红烧肉吧,什么时候炒糖色、什么时候加酱油、焖多久才能软烂不柴,靠的是厨师的经验和手感;机器人只能按程序来,炒不出那种带着 “心意” 的香味。
而且,消费者吃的不只是菜,还有那种 “有人用心做” 的感觉,机器人炒的菜,再好吃也少了点烟火气。
还有人会担心:就算炒菜机器人能炒出好味道,餐馆能把省下来的成本让给消费者吗?现在北京1至7月餐饮收入降了3.6%,利润跌了45%。
商家肯定会说 “我也想降价,可租金、水电、食材成本都在涨,省下来的钱还不够填其他窟窿呢!”
这话是实话,餐饮行业不好做,尤其是这两年,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商家不敢随便涨价,也不敢轻易降价。
可消费者的想法也简单:你用机器人省了厨师钱,用预制菜省了人工钱,菜价却没降,
那省下来的钱去哪了?这种 “信息差” 不解决,消费者还是不会买账。就像你去理发店,以前是资深理发师剪发,现在换成学徒剪发,价格却没变,你能乐意吗?
其实说到底,预制菜和炒菜机器人都不是 “洪水猛兽”,也不是 “万能解药”。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用不用”,而是 “怎么用” 和 “怎么说”。
消费者要的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明明白白的知情权;商家要的不是一味辩解,而是在降本增效和消费者体验之间找平衡;行业要的不是跟风用新技术,而是建立清晰的标准和规范。
就像罗永浩这次吐槽,虽然引发了骂战,但也推动了预制菜透明化的进程,以后可能会有更多餐馆主动标注 “这道菜用了预制工艺”,消费者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餐饮行业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或许未来,我们既能在家用预制菜省时间,也能在餐馆吃到机器人炒的家常菜,还能在老字号尝到厨师现炒的招牌菜。
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位置,每种需求都能被满足。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商家不欺瞒、行业有规范、消费者能理解,只有这样,餐饮行业才能真正走出 “争议”,走向更健康的未来。
下一篇:王智朋任伊川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