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将预制菜推向风口浪尖。
罗永浩称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表示,“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
9月15日下午,西贝公开道歉,承诺将部分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当晚7时许,罗永浩发文表示,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激烈的交锋或许就此告一段落,但此事引发的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远未停止。
在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交锋之际,据报道,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以下简称“国标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标草案的发布有何意义和影响?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预制菜?后续预制菜又该如何健康发展?9月15日,红星资本局采访了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食品及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博主云无心,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一)
预制菜认知之差从何而来?
红星资本局:2024年3月,国家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已提到关于预制菜的定义,为什么预制菜仍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公众争议?《通知》的定义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林岳:老百姓通常认为在工厂或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菜品就是预制菜,只要简单加热烹煮就可以吃,没有灵魂,没有烟火气,只有在厨房完完全全现制的才不是预制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希望自己吃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要明明白白,这样才能判断是否值这个钱。
云无心:对“预制菜”的概念,公众分歧已经形成,每个人对“预制菜”的态度都是基于自己的定义。官方定义跟许多公众心中的朴素认知不一样。这种认知差异,正是许多争论的起点:不同的人对“预制菜”这三个字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认知才是“正确的”。
朱丹蓬:预制菜并不是洪水猛兽,国外在预制菜方面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经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包括将预制菜等同于隔夜菜,认为预制菜添加了防腐剂,营养会流失,对身体健康有害,口感不好等等。同时,官方层面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并未真正落地或触达消费者,造成了较大的分歧。
(二)
“预制菜明示”将如何影响行业?
红星资本局:国标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标草案预计将把“使用预制菜明示”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国标草案发布的意义和影响将会是什么?哪些意见是公众可能会提或比较关注的?
林岳:对预制菜进行明示是必要的,信息透明有利于更好地监督餐饮企业的运作规范,减少不良商家的存在,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分级分类、方便查询,如老乡鸡用颜色来分别代表现制、半预制和复热预制,这样消费者就一目了然,餐企也可以用二维码、电子屏幕等方式,让菜品可追溯、可查询。这些做法运营上肯定会增加工作量,但这都是品牌信任的根基。未来发布相关国标,将让监管执法有统一的依据,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倒逼产业规范化和持续升级,有利而无害。一些细则如怎么定义预制的程度、中央厨房出品的边界以及对企业的惩处,都是民众比较关心的话题。
云无心:在实践中,一方面,现行法规没有“强制标示预制菜”;另一方面,“强制标示预制菜”现实操作起来,有复杂困难的地方。“强制标示”的前提,是对于所标示的内容有一个客观明确、可操作的界定标准。比如“强制标示反式脂肪”,前提是反式脂肪能够准确地定量检测,达到了标示阈值就是“有”,未达到标示阈值就是“无”。 而处于“现制”和“预制”中间地带的菜品,界线非常模糊。如果标准不清,不仅会给餐厅经营带来困扰,也可能在执行中引发更多争议。因此,如何科学地界定需要标示的范围,是推动强制标示落地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朱丹蓬:消费者对于预制菜认知不足,与预制菜国标尚未出台息息相关。当国标颁布,企业严格执行进行明示,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消费者就可以选择在知情的情况下是否进行相关消费。
(三)
为何公众会“谈预制菜色变”?
红星资本局:尽管预制菜在快餐、连锁餐饮中早已广泛应用,但公众似乎形成了“谈预制菜色变”的局面。这种普遍焦虑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林岳:公众对预制菜的焦虑主要是因为预制菜产品良莠不齐,过多的添加剂等于不健康,花了高价钱却吃了“年纪很大的不新鲜菜”,这是行业发展过快、前期缺乏标准规范所导致的阴影。但老百姓并不是完全抵制预制菜,有些预制菜也已经做得很好,从认知到认可需要一个过程。
(四)
为何同行集体声援西贝?
红星资本局: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中,许多餐饮同行选择支持西贝。这是否反映出行业普遍担忧“预制菜”标签会损害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任?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餐饮企业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是否等同于“自降身价”?
林岳:同行支持西贝,是因为西贝已经算是做得不错的餐饮品牌了,符合国家标准,口味出品都不错,对于餐饮赛道的艰难有共鸣。另一方面,有些餐饮企业确实担心承认了半预制、预制会流失顾客,索性选择了不公开透明。但是这种做法反而会让消费者不满、产生对品牌的质疑,开诚布公,把安全、口味做好才是正道。
(五)
为何预制菜降了成本,却没有降售价?
红星资本局:预制菜的核心优势之一,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但消费者普遍感觉,使用预制菜的餐厅并未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反而有时价格更高。造成这种“降低成本却未降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林岳:因为预制菜研发,调试、搭配都要投入,还有锁鲜、冷链运输也需要成本,所以如果没有规模化的体量则成本摊不开,但是消费者当然是不理解也不愿意为此买单的,凭什么我吃一条“两岁”的鱼要比新鲜的鱼要贵?这是预制菜产品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平衡消费者心理预期、便利性、利润和价格。过去很多预制菜是以B端客户(餐企)作为顾客的,但未来思维要转向C端,也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你是顾客,会吃自己生产的预制菜吗?
云无心:多数消费者对这个问题的基础,往往是拿路边摊大排档的“现炒菜价格”,去嫌弃购物中商业综合体里的“预制菜价格贵”,问题的产生存在逻辑缺陷。
朱丹蓬:预制菜降成本却不降价,主要是这其中涉及到不同企业之间的定位,场景、服务的选择以及情绪价值等等,这其中溢价空间很大,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明示,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
(六)
如何理性看待预制菜?
红星资本局:面对预制菜的争议,消费者、行业从业者和监管部门应分别从哪些角度出发,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预制菜?如何平衡预制菜的便利性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营养等方面的需求?
林岳:科技与狠活并不是坏事,要相信国家的科技日新月异,冷链锁鲜等技术完全可以保证食物的营养和新鲜,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未来颁发资质牌照可能是一个解决方式。但是餐饮有一个千年不变的概念,就是众口难调,只要预制菜能公开透明,消费者自行选择就是了。自己觉得不好吃不能说就是企业有问题,恶意点评、用狠话吐槽就不应该;餐饮企业则应该多了解消费者心理,多与食客交流、做市场调研,要以顾客导向来不断优化调整;监管部门的标准要尽量细化、接地气、可落地,也要做一些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提升认知。
云无心:“预制菜”三个字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污名化,其概念又是各说各话。我们应该超越“预制”还是“现炒”的二元对立,回归到餐饮的本质。无论是净菜配送、预处理食材、烹饪半成品,还是预制成品料理包,它们都只是餐饮供应链上的不同环节和技术,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用本来的特征名称。消费者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更加安心透明的餐饮环境——餐品美味安全,后厨仓库整洁卫生,员工规范整洁。餐厅可以通过明厨亮灶、菜单说明等方式,更主动地与消费者沟通菜品的制作方式。
下一篇:深圳科技体育产业基金正式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