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京娃”系列智能体首秀,多层次AI(人工智能)课程“全家桶”亮相,“教育新地图”打造四维智能生态圈……2025年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展上,“AI教育+”新成果成为流量担当。55家境内外机构和企业以“智启未来,融合创新”为主题,集中展现可感知、可体验、可应用的教育服务新场景。
在2025年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展猿编程展台,小朋友们在通过积木模型学习编程知识。
智慧校园添新帮手
首钢园10号馆,“京娃”系列智能体成了“顶流”。其提供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让观众看到科技如何读懂学生需求。
“京小壮”是智能体的一员,在它的带领下,一群小学生围在一块智慧大屏前,跟着屏幕上的卡通形象跳跃、深蹲,完成“小青蛙运动游戏”的关卡任务。四年级学生倪号宜说:“这个游戏太有意思了!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挑战,游戏结束后还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
“有了它,可以轻松搞定引体向上。”一旁的引体向上助力器也吸引了很多观众体验。展区工作人员李京阳介绍,这款机器可以根据学生的体重等数据,调节拉力重量,帮助他们实现引体向上从“0到1”的突破。配套的智慧屏上,会实时显示引体向上的次数,纠正不达标的动作,“它会运用AI分析运动数据,根据每次的训练成绩,逐步调整训练强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养成运动习惯。”
“京小壮”集课间运动、阅读、答疑、安全、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应用范围广阔。而“京娃”系列虚拟智能体还包括“京小健”,侧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两款智能体协同配合,可全面覆盖走廊、操场、食堂、教室等校园空间,实时采集并反馈体育、美育、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等数据,构建学生动态成长画像,为学校个性化育人提供科学依据。
全学段AI课程上新
本学期开始,本市1400余所中小学实现AI通识课程全覆盖。教育服务专题展上,很多企业展示了最新的AI课程。
一堂“双师课”搬进了飞象星球团队的展区。“古诗里的意境非常重要,我们来学习用AI让古诗‘动’起来。”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教师崔子千站在一块互动屏前,指导学生运用AI工具,将古诗“翻译”成生动的画面。
“我通过优化提示词,让AI生成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画面。画面里,柳树的枝条迎风飘动,细细的叶片就像精心裁剪出来的。”六年级学生姜皓天兴奋地分享学习体会,“当抽象的文字变成水墨画时,我对古诗的理解更具象化了。”
“我们首创了‘智能双师’教学模式,一间教室、一块大屏即可开课。”飞象星球总裁葛汝勇介绍,飞象AI通识课是国内首个贯通中小学全学段的AI系统课程,共计10套课、120个课时,将AI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让学生理解AI如何在各个领域创造价值。目前,飞象星球与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合作制作的AI课已在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海淀区、东城区、朝阳区、平谷区等区已开始应用,累计有11万人次选课。
专题展还展出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AI“资源包”。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带来“AI教育+”原创成果——“0306小巨人”机器人、双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AI辅助艺术设计文创作品等。该校校长王伟说,学校将和相关机构、企业共同深入研究数智化课程体系,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新路径。
教育“生态圈”不断扩大
一幅“教育新地图”在专题展中点亮,助力教育资源从单一供给向多元融合转变。
点击互动屏,巨幅地图上,学习圈、运动圈、文化圈、消费圈“四维智能生态圈”依次呈现,实现各区域教育资源就近精准匹配。“这套系统类似教育领域的‘大众点评’。比如,学习圈覆盖附近的学校、图书馆、科普场馆等。学生点开相应场所,能查询开放时间、研学活动,还能实现线上预约。”工作人员介绍,运动圈可实时查询附近的体育场馆,文化圈包括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等信息,消费圈会推荐各类实践课程、书籍等。
“‘教育新地图’旨在构建新的教育业态和消费场景,提升教育服务的便捷性与针对性。”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秦蕾介绍,该平台结合AI和地理空间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整合,全景化呈现多维智能生态圈,创新推出“随到随用”的精准教育服务模式,“方便师生家长找到合适的学习场所和资源。”
AI赋能教育,未来触手可及。在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专区,更大的“生态圈”初具雏形。类脑芯片、全自研高通量通用数据处理器、AI加速卡……海淀区集中展示了AI领域高校技术转化成果,现场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打通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直通车”,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