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发布的iPhone17系列,特别是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iPhone Air。
这次发布会不仅带来了常规升级,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eSIM卡逐渐取代传统SIM卡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iPhone 17,标准版终于“开窍”了。
先说说大家熟悉的普通款iPhone 17吧。这次苹果算是下了血本,给标准版配上了ProMotion高刷新率屏幕,这可把不少果粉乐坏了!
要知道以前只有Pro系列才有这个待遇。存储空间也直接提升到256GB起步,充电功率更是达到了40W。说实话,这次标准版的升级幅度之大,简直像挤爆了牙膏管。看来库克大叔终于听到用户的心声了。
不过真正的惊喜还在后头,那就是全新推出的iPhone Air。这款机型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也是苹果近年来少有的能让我激动一把的产品。它代表了苹果重新找回了当年那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轻薄到极致,创新无极限。
iPhone Air的最大特点就是极致轻薄的设计。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国行版本上,苹果直接取消了传统的SIM卡槽,全面采用eSIM技术。
这一举动可谓意义非凡,因为它标志着物理SIM卡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子墨做个大胆预测:随着iPhone Air的推出,未来几年内传统SIM卡很可能会完全消失。毕竟现在手机内部空间越来越紧张,电池越来越大,摄像头模组也越来越占地方。省下的每一点点空间都弥足珍贵。而eSIM作为嵌入式芯片,不需要单独的卡槽,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什么是eSIM?为什么它是大势所趋?
可能有些朋友还不太清楚eSIM是什么。简单说,它是一种虚拟SIM卡,直接集成在设备的主板上。
相比传统的可拆卸SIM卡,eSIM有以下优势:
1. 没有实体卡槽,可以为其他组件腾出更多空间。
2. 只需在线操作即可更换运营商,无需跑营业厅。
3. 不易丢失或被盗刷。
事实上,苹果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eSIM的概念,并在iPad Air 2上首次尝试(当时叫Apple SIM)。后来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在多款设备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美国市场,部分iPhone型号已经支持eSIM功能。
国内eSIM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
在中国,三大运营商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eSIM业务。比如:中国联通曾在2018年启动“一号双终端”试点项目,允许用户将手机号码关联到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上。中国移动也紧随其后推出了类似服务。
然而到了2023年,由于担心电信诈骗风险增加,相关部门暂停了个人用户的eSIM办理业务。
不过好消息是,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今年初三大运营商已陆续恢复eSIM业务。尤其是中国联通,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重启该服务。而iPhone Air的发布无疑会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
为何eSIM推广如此艰难?
尽管优点明显,但eSIM在国内的普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主要原因包括:
1.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插拔SIM卡来更换手机。
2.运营商积极性不高,担心用户频繁换号影响收入。
3.技术门槛限制,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用户来说,适应新的激活流程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毕竟以前换机只需把旧卡塞进新机即可,而现在则需要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一系列设置步骤。
苹果引领行业变革。
尽管如此,子墨认为iPhone Air的上市将产生“鲇鱼效应”,倒逼整个行业加快向eSIM转型的步伐。历史上,苹果曾多次通过激进的设计决策改变用户习惯,从取消耳机孔到推广无线充电,每次都成功引领了潮流。
这次也不例外。目前唯一遗憾的是,iPhone Air因故延期发售。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苹果正在与国内运营商协商更全面的eSIM支持方案。一旦解决问题,相信这款产品会成为爆款。
有趣的是,据最新消息显示,高通已联合ARM完成了iSIM技术的部署和认证。所谓iSIM,就是将SIM功能直接整合进SoC芯片内部,连独立的eSIM模块都不需要了。这或许是SIM卡发展的终极形态。
无论如何,科技的进步总是令人兴奋的。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便捷、智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