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AI)比人类更聪明时,会发生什么?
在未来的职场中,AI究竟会成为我们“友好的同事”还是“冷酷的替代者”?
在一本名为《超智能与未来》的新作中,3位来自丹麦的专家——拉斯·特维德、雅各布·博克·阿克塞尔森、丹尼尔·凯弗,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了一场横跨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的头脑风暴。他们提出了几十个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通过解析科学发展史、人类进化史以及技术演进史,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历史经验给了我们保持乐观的理由。”
自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已经不止一次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普遍焦虑了。就像喜剧大师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呈现的那样:主人公查理是一名每日挣扎在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他的任务是扭紧六角螺帽。在查理的视角中,唯一能引起关注的,就是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六角螺帽。最终,查理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因为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查理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
多年过去,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与机器共存。这一次,引发担忧的是新兴的AI和机器人。作者援引多位业内专家的预测称:“在5年至20年内,AI和机器人可能在成本、智能及创造力上全面超越最优秀的人类,届时98%的现有工作将被自动化或彻底改变。”
但这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薪资停滞、劳动力市场需求错配吗?想想查理,答案呼之欲出——不一定。作者承认“(AI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令人不安”,但同时也指出,技术革新从未导致长期失业。
西方经济学中有个“萨伊定律(Say's Law)”,大概讲的是,供给的变化会催生需求的变化,新供给本身就可以催生新需求。比如,当收音机被发明时,不少人认为其将以“听觉阅读”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视觉阅读”,纸质书籍、纸质媒体即将没落;互联网在刚刚诞生的那些年里,则被视作新型智能数据库,并因此成为图书馆、档案馆的“竞争对手”。但事实是,没有人可以预判这些新技术最终会在哪些方面“开花结果”,而由技术衍生出的新业态,也终将在人们的想象空间之外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
换言之,从技术演进史角度看,技术改变的只是就业结构,而非就业总量,这种“创新—增效—新需求”的循环始终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的引擎。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在AI与机器人高度发展的情境下,尤其是当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超越人类时,人类还能从事何种工作?
答案或许就藏在人性之中——我们培育情感联结的能力,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表达自我的天赋,对彼此、其他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怀,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以及对能够带来快乐与意义的体验的追求,等等。届时,人类的价值不仅由生产力衡量,还取决于我们独有的共情力、创造力与联结力。
“你真正渴望与之分享美好体验的是人类还是机器?”作者用这样一个“灵魂之问”给出了他们对职场焦虑问题的最终预判:即便AI能在多数职能上超越人类,人类仍能在无法算法化的人性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除了这些涉及哲学层面的思考,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可能会令上班族们雀跃不已的观点:传统的“朝九晚五”迟早会成为过去式。有朝一日,身份认同将从“你在哪儿工作”转向“你是做什么的”;工作场所可以是海滨小屋、喧闹的咖啡馆,也可以是自家的客厅。
新技术的发展还将重塑劳动力市场话语权:雇主作为选择者的角色将逐渐弱化,未来属于掌握核心技能的专业人才。算法将主动寻找合适的人选,跨平台连接最讨人喜欢的雇主与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职业者。劳动力市场将由此演变为多元智能的协作网络,各类主体在其最具价值的领域发光发热。
当然,这也同时意味着,未来的组织结构也将发生变革。自由职业者最终会构成一个“人力云(human cloud)”,并与“AI云”“机器人云”共同组成一个弹性资源池。而雇主们,或许也该建个群,先PK一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