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深圳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LED产业集群之一,从上游衬底材料、外延芯片、装备制造到中游封装产业,再到下游应用,其产业链发展完善。近期,洲明科技、奥拓电子、艾比森、雷曼广电等深圳LED企业对外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中企业们在推动LED显示行业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在新兴领域拓展生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全力打造全场景AI生态
9月,洲明科技自主研发的山隐大模型已经在南京牛首山项目中成功应用,游客可以和AI版的“苏轼”互动对诗。同时依托在LED显示领域的深厚积累,在香港,洲明科技的AI一体机可为乘客提供智能导览;在庐山风景区,洲明科技开发的AI数字人可向游客生动讲解历史。
2025年半年报,洲明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6.58亿元,同比增长 7.38%,实现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20.61%。今年,洲明科技LED+AI战略升级,以端侧应用为核心,构建“AI大模型+AI智能体+AI交互空间”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传统显示产品向智能化、交互化升级,打造覆盖To B及To C的全场景AI生态。
洲明科技表示,公司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就是全面拥抱AI。简单说,就是要把LED的光显和AI的大脑深度融合,让显示产品不仅能看,还能想、能互动。目前,洲明科技正在开发基于华为鸿蒙的AI SOC系统,把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装进芯片里;自研的山隐大模型聚焦情感陪伴与文化传承,已进入网信办“深度合成算法+生成式服务”双备案审核阶段。为了更快推进AI产品落地,洲明科技还成立了专门的AI业务子公司,独立核算、独立预算,专注AI硬件开发。
在B端市场,洲明科技主打AI一体机系列、AI光堡盒子、AI数字售卖亭等产品,现已在全国多个标杆项目落地,其中,AI一体机已在南京德基广场、国家博物馆、戴尔展厅、福建能化集团等场景应用;在C端市场,洲明科技推出了AI情感陪伴舱系列、AI语音潮玩、AI 台灯/落地灯系列等产品,可接入山隐垂直类大模型或者其他通用大模型,支持多模型智能调度,满足家庭用户在情绪联结、教育引导、精神疗愈等场景中的需求。据悉,洲明科技未来会把LED的优势和AI的潜力彻底释放,让公司从显示硬件制造商转型成AI智能光显生态的领航者。
积极布局虚拟直播业务
2025年上半年,奥拓电子实现营业收入 3.13亿元,同比下降 6.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2.26万元,同比增长251.82%。该公司控股子公司创想数维专注基于LED显示的XR虚拟扩展现实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虚拟直播、XR 技术服务及数字资产生成等技术服务。报告期内,创想数维新签订单金额约2250万元,同比增长32.03%;实现营业收入1033.80万元,同比增长30.35%。
报告披露,依托MetaBox 4KK解决方案,创想数维为品牌商家提供定制化虚拟场景、沉浸式互动玩法以及直播运营服务,赋能品牌多次获得全国行业第一,助力品牌客户突破传统直播同质化的困局。截至目前,服务的品牌客户包括海尔、周大生、星巴克、星际传奇、meland等,覆盖多个垂直领域,成功助力超过 50 个头部品牌创新营销,品牌总支付GMV与核销GMV均突破亿元。
此外,作为行业内最早研发并推出XR/VP虚拟拍摄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报告期内,奥拓电子承接了13个XR/VP虚拟影棚项目,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承接了105个XR/VP 虚拟影棚项目,并成功应用到多个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及世界500强企业,如英伟达、腾讯、微软、亚马逊、中影集团、日本东映及部分好莱坞影视制作公司等。
面临技术革新落后风险
2025年上半年,艾比森实现营业总收入1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84%。2025年上半年,雷曼广电实现营业收入5.6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23%;实现归母净利润485.92万元,同比下降35.89%。
艾比森称,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业务主航道,以技术领先为战略导向,不断加强创新技术沉淀,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基础,并选择在高溢价的“微笑曲线”两端(研发和品牌)上加大投资。雷曼广电称,在稳固专用显示基本盘的同时,一方面紧跟政策导向布局超高清家庭巨幕市场,另一方面依托技术积累开拓文旅沉浸式显示新场景,通过差异化竞争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都讲到了“市场竞争加剧及技术革新落后的风险”。艾比森表示,若未能紧跟行业前沿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将对公司长远发展构成不利影响;雷曼广电表示,若公司不能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紧跟趋势,未来将面临技术与产品开发落后于市场需求、推广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为此,艾比森已制定多维度应对策略,包括推进新技术的储备、开发、试产及规模化应用,开拓新增长点,同时助力行业发展;雷曼广电将不断丰富公司创新产品品类与业务项目,尽可能规避低端、低价、同质化的项目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两家公司未来是否会培育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进行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