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今年4月份说起。那天是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借用结果,一共七家机构来自六个国家,其中两家就是美国的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这两所学校可不是小角色,它们都拿过NASA的资助,研究月球地质啥的。样品借出去了,小份儿的分量,够他们分析的。中国这步棋走得敞亮,开放共享,国际合作嘛,本来就该这样。结果呢,没过几个月,美国那边就翻脸了。九月五号开始,NASA直接下手,持有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全被挡在门外,数据系统进不去,会议参加不了,项目一律不让碰。
2020年12月,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北部风暴洋带回一公斤多月壤,这是人类第二次从月球取样返回,第一次还是美国阿波罗时代的事儿。那批样品新鲜,来自火山活动区,里面有独特的矿物和同位素,能帮科学家搞清月球地质史。2023年10月,中国就开始面向全球开放申请借用,国际上反应热烈,美国那边也眼热。NASA内部早就在琢磨怎么绕过自家那条“沃尔夫条款”——这是2011年美国国会定的规矩,禁止NASA用联邦资金和中国官方合作,除非特殊豁免。去年11月,NASA发内部邮件,说国会同意例外,让资助的科学家申请。结果,今年四月,两所大学申请通过,样品寄过去了。
美国科学家拿到手,实验室里肯定忙活开了。布朗大学那边,研究重点是月球岩石学,他们用光谱仪扫描颗粒,测同位素组成。石溪分校则盯着地质结构,分析火山残留。初步数据出来,显示这些样品比阿波罗的更年轻,含水量和氦-3啥的指标不一样。这本该是共享时刻,推动全球月球研究。可美国国内太空政策越来越紧绷,国会老盯着中国进步,媒体天天炒“太空竞赛”。借样品是合作,限制访问是封锁,两头堵,逻辑上说不过去。
9月5日那天,变化来得突然。多名中国科学家反馈,登录NASA数据平台,密码对不上,系统弹窗拒之门外。有的正准备线上会议,链接点开就黑屏。彭博社九月十号报道,多位知情人爆料,这是NASA新指令,覆盖所有代理项目,从承包商到研究生,全线除名。NASA发言人很快就证实了,说是内部措施,出于安全考虑。啥安全?说白了,还是那套老调调,怀疑技术外泄。过去,沃尔夫条款虽严,但有豁口,签证在手的还能以大学身份参与。现在呢,一刀切,啥都不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九月十一号也确认,禁止访问信息系统和设施。
这背后,美国太空人急了。阿尔忒弥斯计划,本来是重返月球的王牌,原定去年Artemis 2绕月,今年Artemis 3登月,结果全推后了。Artemis 2挪到今年九月,Artemis 3再拖到明年九月。原因?技术瓶颈,SpaceX星舰测试炸了好几回,热盾材料不稳,推进器数据出问题。NASA预算也紧,国会批钱时老卡壳。反观中国,嫦娥六号五月从月球背面取样返回,进度稳,国际空间站建好,天问火星探测器着陆成功。
登月计划也明朗,2030年前载人登陆。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上个月四号在发布会上直言,中美进入“第二场太空竞赛”,中国想抢先,美国不能让步。他推动月球核反应堆项目,目标2030年部署100千瓦级,供电基地啥的。达菲这人,共和党背景,从众议员转交通部长,现在兼NASA,政策上铁腕,国会听证会上一口一个“领先地位”。
美国政界炒作中国“威胁”太空安全,国会通过法案加码限制。沃尔夫条款本来就堵路,现在扩展到签证持有者。结果呢?借月壤的美国大学尴尬了,研究数据没法上传NASA平台,合作卡壳。全球科学界也看热闹,欧洲航天局和日本的申请通过了,他们没这层顾虑。说到底,美国这手玩得小家子气。借样品时,NASA还内部鼓劲,说独特价值,现在拿到手就关门。双标到家了,中国开放申请,美国自家条款锁死合作。
先说科学层面,月球研究需要跨国数据共享。嫦娥五号样品有1.7克借出,微量但关键。阿波罗样品382公斤,早研究透了,新样品补空白。现在中美断链,美国科学家孤岛操作,数据不全,结论偏差。中国这边,继续和欧盟、俄罗斯合作,成果发国际期刊。长远看,太空竞赛升级,资源浪费。月球不是谁的战场,该是人类共同遗产。
这事儿搁太空领域,放大镜下看。贸易战、科技战打着,太空成新战场。美国视中国为对手,卡脖子常态化。达菲九月后加强审查,招标核项目时强调自主。国会听证,他列中国成就,嫦娥系列、天宫站,声音紧绷。中国外交部回应稳,发言人9月6日例会上说,美国停止不实言论,推动和平利用外空。无意竞赛,不谋优势。事实摆着,中国航天靠自力更生,开放共享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