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郝楠楠 实习生 刘程 文图】 罗永浩一则微博,将餐饮巨头西贝推上风口浪尖。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品;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出面回应,称按照国家的规定,西贝无一道菜是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随后,事态升级。
9月12日,西贝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大河财立方记者实探了位于郑州市郑东万象城的西贝门店。
与此同时,该事件也再次引发了大众关于餐厅使用预制菜的讨论。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应加快出台预制菜相关标准。
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记者实探西贝后厨
事件起源于罗永浩的一则微博。9月10日,罗永浩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热议。随后,事态升级。
据公开报道,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了小型媒体见面会,公开回应罗永浩的质疑,并表示,“按照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称该事件对西贝的商誉有很大影响,明确表态“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同时,贾国龙还宣布,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门店将开放后厨参观,并上线“罗永浩菜单”。
9月12日,大河财立方记者来到郑州郑东万象城店西贝门店看到,门店确实开始接受参观。在线上登记“外来参观人员健康声明”,并穿戴参观衣帽、口罩后,记者进到后厨进一步探访。
记者看到,该店为明厨亮灶,顾客可实时看到菜品制作流程。厨师长李水欣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门店没有预制菜,比如牛大骨,后厨人员一般早上7点就到岗开始煮制等,才能赶上午餐供应。不过,黄米凉糕、烤馕、水饺等部分面点会在中央厨房进行预处理。
关于上线“罗永浩菜单”,门店方面称,暂未收到通知,但罗永浩点的那些菜品,门店都在正常售卖。
记者注意到,在贾国龙进行相关回应后,罗永浩又连续直发/转发多条微博,持续对西贝质疑,并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相关线索,称“如果有录像之类的,法律上可以采信的真凭实据,奖励十万元”。9月12日,#罗永浩奖励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西贝晒出罗永浩消费账单#、#西贝将向消费者开放后厨#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预制菜惹争议,行业亟须标准规范
事实上,西贝这并非第一次因为“预制菜”引发热议。2019年年底,西贝功夫菜上线,销售羊蝎子、蒙古牛大骨等预制菜品。“但后面这些产品都下架了。”上述门店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西贝功夫菜主要是考虑当时疫情期间,消费者在家吃饭需求量大,为方便顾客而生产的。
随着此次事件持续发酵,除了对西贝品牌产生影响,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的强烈关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产业层面来说,预制菜上可以做到标准化、集约化、流程化,对乡村振兴以及中国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条的升级有明显推动;对连锁餐饮企业来说,预制菜也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政策端在力推、资本端在赋能、产业端在跑马圈地,但很多消费者不买账,主要原因在于预制菜标准的缺失,让消费者对产品营养安全等存有疑虑。”朱丹蓬说道,“此外,顾客也希望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得到保障,比如,餐厅应该明示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印发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和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
“但预制菜的国标,依然缺失。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定义‘预制菜’,甚至出现像罗永浩和西贝这样,发生‘口水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委员邹建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道,“尤其是食材与预制菜肴的边界,依旧模糊,因此,标准的出台是解决预制菜争议的基础。”
邹建认为,在餐饮连锁化率不断走高的当下,连锁餐企发展有其基本范式,比如建设中央厨房、对产品进行预加工等。“消费者吐槽预制菜,很多时候是产品体验和消费体验出了问题,比如菜品不好吃、没有锅气,价格与价值不匹配。”邹建提到,“对餐厅来说,能否做到供应链透明、原材料透明、厨房透明,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是打破顾客认知偏见的关键。”
不过,知名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风波对餐饮行业和预制菜产业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可能会加速餐饮行业‘透明化’,倒逼更多商家主动公示菜品制作方式,重视消费知情权与消费体验。”詹军豪说道,“预制菜产业虽然面临‘信任修复’压力,但长期来看,有望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在品质规范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