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
【于朦胧】2025年9月11日,一则“2000万粉丝男星坠楼身亡”的消息如重磅炸弹般在网络上炸开,瞬间登上百度热搜榜首,引发全民关注。随着更多细节披露,矛头逐渐指向青年演员于朦胧,这场突如其来的谣言风暴,不仅将于朦胧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更暴露出信息时代公众理性缺失的深层危机。
9月11日上午10时,某知名八卦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北京某2000万粉丝、出演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男演员今日清晨坠楼身亡。”该博主虽未指名道姓,但通过“粉丝量”“代表作”等关键词,网友迅速将目标锁定于朦胧。与此同时,另一位IP显示为北京的网友以缩写形式发布“YML跳楼自S”的帖子,时间比狗仔爆料更早,进一步加剧了猜测。
据知情人士透露,于朦胧9月10日晚曾与五六位圈内好友在朝阳区某高档住宅聚会。监控录像显示,次日凌晨2时17分,他独自返回二楼卧室并反锁房门。凌晨6时许,当其他宾客准备离开时,发现于朦胧失踪,最终在单元楼外的绿化带旁发现其遗体。现场目击者称,一位遛狗的邻居第一时间报警,警方到场后发现死者卫衣口袋中装有两枚属于朋友的劳力士腕表,二楼卧室纱窗呈现人为撕开的破口,窗台处留有攀爬痕迹。
面对汹涌舆情,北京市公安局迅速介入调查。截至9月11日下午3时,警方通报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但未公布具体死因。这一模糊表述反而引发更多猜测:有网友根据“兜里装着朋友的表”“纱窗被扣开”等细节,编造出“盗窃未遂跳楼”“情感纠纷自杀”等离奇故事;也有人翻出于朦胧近期活动轨迹,指出他原定9月11日下午出席某品牌直播活动,官方宣传物料至今未撤,质疑“死者如何继续工作?”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营销号为博流量,竟将三年前某男星坠楼案的现场照片与于朦胧旧照拼接,炮制“独家内幕”。这些毫无底线的操作,不仅对于朦胧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更严重干扰了警方调查。截至发稿前,于朦胧工作室尚未发布任何声明,其社交平台最新动态仍停留在9月9日宣传新剧《临江仙》的帖子,评论区已被“哥哥快辟谣”“我们等你”的留言淹没。
这并非娱乐圈首次遭遇“被死亡”谣言。2023年,某老戏骨因被误传“病逝”,导致其正在拍摄的剧组被迫停工;2024年,某顶流女星因“车祸身亡”谣言,代言品牌集体解约,损失超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娱乐圈“被死亡”事件超过20起,其中80%源于自媒体为流量恶意造谣。
“这类谣言的成本极低,但传播效应惊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李明分析,“造谣者利用公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猎奇心理,通过模糊信息、拼接细节制造‘真实感’。而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又会将这类争议性内容优先推送给用户,形成‘越辟谣越热’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境外势力正利用此类事件煽动社会情绪。在某境外社交平台上,有账号将于朦胧事件与“娱乐圈黑暗”“资本操控”等话题捆绑,试图引发公众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质疑。对此,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专项组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监测到多起借娱乐事件炒作社会矛盾的案例,将依法对相关账号进行处理。”
面对谣言肆虐,公众该如何保持理性?心理学专家王芳指出:“人在面对突发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既想获取真相,又缺乏辨别能力。此时,权威信息缺失会导致焦虑情绪蔓延,进而选择相信最‘震撼’的版本。”她建议,公众可遵循“三步验证法”:首先核查信息源是否权威;其次对比多方报道细节;最后等待官方通报再下结论。
于朦胧事件也暴露出明星团队在危机应对中的短板。对比2024年某男团成员被传“吸毒”时,其工作室1小时内发布毛发检测报告的做法,于朦胧团队的“沉默”策略显然不够主动。公关专家张薇认为:“在信息传播速度以秒计算的今天,明星团队必须建立‘黄金4小时’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核实信息、联系平台删帖、准备权威证据。沉默不仅无法平息谣言,反而会加剧公众猜测。”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平台已开始尝试技术治谣。抖音安全中心负责人透露,该平台已上线“谣言粉碎机”功能,当用户搜索“于朦胧 坠楼”等关键词时,系统会自动推送警方通报、工作室声明等权威信息,并将谣言内容折叠处理。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截至9月11日晚8时,于朦胧“坠楼身亡”事件仍在发酵。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这场谣言风暴已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应当成为真相的守护者。愿这场风波过后,留下的不仅是对于朦胧个人的祝福,更是对整个社会媒介素养的深刻反思。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理性永远不应缺席。
以上就是【于朦胧】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