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产业加速资本化的浪潮中,宇树科技正式启动IPO进程,成为继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后,又一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具身智能领域明星企业。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宇树科技已完成浙江证监局辅导备案,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时间节点恰逢行业资本化高峰期。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企业的追捧在近期达到新高度。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方式,以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权,触发股价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超330%。这一示范效应下,极智嘉、博雷顿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卧安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等十余家企业正密集筹备赴港上市,形成2025年机器人行业资本化的显著特征。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过热态势,但宇树科技的财务表现仍具说服力。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保持盈利。这种"财务健康"状态与其四足机器人业务的强势表现密切相关——该产品线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海外销售占比达50%,科研版产品单价维持在7.6-8.8万元区间,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型。
技术路线选择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主流VLA(视觉-语言-动作)架构虽获谷歌DeepMind等机构重金投入,但王兴兴指出其存在数据质量不足、训练成本高企等缺陷。这种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与商业化场景的局限性形成双重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质检、仓储拣选等低价值场景,非工业领域的科研教育市场则贡献了宇树科技人形产品30%的营收。
面对智元机器人等竞争对手在模型研发上的领先优势,宇树科技正调整战略方向。数据显示,其过去三年研发支出3.5亿元中,80%投向硬件领域,算法投入不足20%。若要追赶智元机器人每年4-5亿元的大模型研发规模,宇树未来三年需额外投入10-15亿元,这使其IPO融资目标具有显著的战略转型意义。
行业洗牌压力下,企业分化出两种发展路径。以宇树科技、优必选为代表的"整机派"坚持人形机器人终极形态,通过融资实现研发-量产闭环;而灵巧手、优艾智合等企业则采取"模块化"策略,将机器人技术解构为柔性夹爪、3D扫描模块等专用组件,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快速落地。这种技术碎片化应用已产生显著成效,某企业的灵巧手产品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工业部署效率提升80%。
全球老龄化趋势为行业注入长期确定性。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出现2.85亿劳动力缺口,中国制造业每年减少800万适龄工人。在机械维修、精密装配等需要"人类姿态+空间理解"的非标工种领域,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关键选项。这种结构性需求,与特斯拉Optimus展示的复杂交互能力形成呼应,持续牵引着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