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孙妍
我国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规模和增速优势都较为显著。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28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占比32%。IDC预测,中国算力总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1000 EFLOPS。
但是,国产算力从“可用”到“好用”,还要翻越几座“高山”:高端算力供给不足、国产加速卡性能差距大、算力成本高、自主软硬件生态不成熟等。
于是,发展更大更高效的智算集群,弥补单卡性能差距,成为重要创新方向。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科曙光协同AI芯片、AI整机、大模型等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推出AI超集群系统,开放多项技术能力,并宣布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的“安卓模式”加速到来,进入全面开放、紧密协作的新阶段。
“中国智算产业要苹果也要安卓”
2022年OpenAI横空出世时,模型的迭代时间大概为3~4个月。如今,全球每周都有一个新模型“打榜”。大模型几乎跑着从预训练时代奔向推理时代,将全球算力竞争推入深水区,行业的共识是算力的门槛越来越高。
但是,一款AI芯片从设计到量产,以两年为周期,而且单芯片性能提升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今年7月,几位国产芯片大佬坐下来对谈时,一直围绕着算力降本增效话题,大家给出的解决方案不约而同指向了软硬件协同与产业上下游合作。
破解“算力空转”的困局,从“能用算力”迈向“好用算力”,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创新”,仅依靠少数巨头企业的封闭式优化已不够,需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组织起来,实现开放式的跨层协作优化,打造开放式、标准化、高效率的集群算力。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表示:“中科曙光有30年高性能计算技术积累,在过去十年建设了20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累计部署超50万张异构加速卡,同时又是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单位,我们应该来推动AI计算领域的开放协作与生态构建。”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的智算产业就像智能手机行业,不仅需要苹果这类大企业,还需要安卓式的生态创新模式。AI计算开放架构是面向大规模智能计算场景,以GPU为核心进行高效紧耦合系统设计的协同创新体系,从“算、存、网、电、冷、管、软”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创新,联动AI产业链企业突破算力瓶颈,促进算力普惠。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
“我们现在做中国智算产业界的安卓生态,时机不晚。”李斌拿IT时代来对比,当时产业分工明确,技术架构演进慢,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软件等各环节在自有框架里各自优化,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了,“但如今是智能计算时代,系统复杂了,产业链条长了,技术融合多了,安卓模式的出现,正是因为产业现在需要抱团取暖以应对国际形势,以开放换协作,以开放换共识。”
百万卡扩展 多品牌GPU适配
曙光AI超集群系统是AI计算开放架构的具象化。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表示,曙光AI超集群系统可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推理、行业大模型微调、高通量推理、多模态大模型开发、AI4S等场景打造更大更高效算力底座,除了性能、效率、可靠等性能外,它与其他AI超节点的区别在于全面开放。
从技术层面来说,曙光AI超集群单机柜支持96加速卡、百P级AI算力,最大可实现百万卡大规模扩展。通过“超级隧道”AI存储优化、软硬协同设计、智能调度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实现千卡集群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业界主流水平2.3倍,模型开发效率提升高达4倍,GPU算效增加55%,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高2.1倍,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降低47%等。
与专有封闭系统相比,曙光AI超集群可适配支持多品牌GPU加速卡,兼容CUDA等主流软件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并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和软件开发适配成本,保护前期投资。
“曙光AI超集群不仅是产品,更是面向产业界的开放创新平台。”杜夏威对《IT时报》记者表示。
打破“技术墙”和“生态墙”
为促进行业生态创新,中科曙光还联合芯片、整机等多家知名企业宣布开放一批关键技术能力,覆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等五个层面,以减少重复造轮子,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
中科曙光首批宣布开放AI存储优化能力、液冷基础设施设计规范、DeepAI基础软件栈等三项技术能力,助力合作伙伴、重点用户在AI应用存储性能加速、液冷超节点系统设计、GPU统一开发框架等方面获得高级别技术共享、深度定制优化与专业技术支持。
曙光数创副总裁兼CTO张鹏表示,液冷技术对AI大集群是刚需,此次中科曙光实现了多层级液冷散热技术的产品化,可以有效保障整套系统交付的性价比。中科曙光在整个液冷散热技术中有着多年储备,经历了从冷板式液冷技术到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再到浸没液冷技术三个发展阶段,如今在浸没式液冷技术市场拥有过半的市场份额。
中科曙光将逐步开放相关技术,杜夏威提到,在存量数据消耗殆尽之际,如何依托科学研究产出更多新增的高价值数据,围绕着科研范式迭代,中科曙光也将为整个AI产业链条提供全方面支持。
相比封闭生态,开放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加复杂。针对跨厂商技术对齐难等问题,中科曙光携手20多家智算上下游企业,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共同建设“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以推进产业链开放与协作,共建开放、普惠的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生态。
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的诞生并非偶然。早在2018年,中科曙光就牵头成立了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当时希望以此拉通上下游资源,推动技术开放和高校合作,以破解生态壁垒。
“克服国内AI算力多维挑战,需汇聚芯片、计算系统、大模型等产业链多方力量。此次构建开放AI计算架构并拉通产业间跨层协作,是要打破‘技术墙’与‘生态墙’,协调好小我与大我,最终形成良性协作。”杜夏威向《IT时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