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中梁山,在我们社区医院挂号能不能看到区人民医院的专家?”9月9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质量推进“教共体”“医共体”建设发布活动上,一位市民现场发问,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林。
沙坪坝区三甲医院资源富集,医生很“牛”,如何让辖区市民真正享受到“牛”医生和好资源,而且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林表示,他们通过深化医改,实施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从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什么是医共体建设?夏林一语道破玄机:“核心就是把大医院的好医生、好技术、好服务,‘下沉’到咱们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来,让群众在基层医院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夏林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沙坪坝区花力气做好了两件事情:向上医联体、向下医共体,把全区三甲医院、区级医院、基层社区医院充分融合,形成一个全区上下互通的医疗服务整体。
向上医联体,就是以西南医院、新桥医院、肿瘤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为龙头,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陈家桥医院等6个区级医院为成员,组建医联体,让三甲医院的48个国家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区级医院的临床科室“结对牵手”,打造100个“共建共管科室”。
同时,依托专科能力强的市区级专科医院或者临床科室,成立了妇女儿童保健、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医养结合、医育融合等56个特色专科联盟。借助“上聘下用”的政策,选派107名市区专家下沉到区级、基层,帮助打造名医工作室、建设重点专科。最后实现“三甲强”到“全域强”,让辖区市民在区内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优质服务。
向下医共体,就是以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陈家桥医院、区中医院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4个区级医院为总院,把21家镇街的社区医院建设成为4个区级总院的分院,推进六统一管理,组建了4个医共体,推动区级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社区。
按照“5761”改革架构,沙坪坝区建成了远程放射、超声、心电、检验、消毒供应“五大共享中心”,实现辖区市民在社区医院做检查、区级专家在线出诊断;还搭建了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等“七大智慧平台”,对门诊处方等集中审核把关,实现医检互认,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减少重复检查。
近年来,沙坪坝区建设了118个“健康小区”、116个“红岩家医工作站”、218个“红岩家庭医生团队”,让社区医院的医生走出诊室,把健康服务送进小区、家庭。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按轻重程度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如今,沙坪坝区“小病在社区、普通病在区级、大病在三甲”的分级诊疗服务格局已基本建立。数据显示,目前,沙坪坝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7.71%,人均期望寿命为80.65岁,均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上游新闻记者 李析力 图片由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