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如何“更优构建”?
创始人
2025-09-09 00:21:50
0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装机容量屡创新高。然而,风光资源的固有特性——间歇性与不确定性,成为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其对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亟须系统性解决方案。

9月1日,在由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电力市场建设助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迈向低碳未来”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电力市场如何建设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业内人士认为,电力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机制,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

多元主体互动格局逐步形成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电力市场建设从“要不要建”转向“如何建得更好”,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场景下的系统运行需求。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表示,近年来,我国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已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飙升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也由17%大幅提升至63%。2024年我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量的比重达到55%。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的持续提升以及“136号文”的发布,新能源发电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新能源正处于从“政策保障”向“市场主导”转型的关键突破期。然而,新能源的波动性对传统电力市场机制提出挑战,亟须通过科学的市场设计挖掘各类主体的调节潜力。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后,系统对调节资源的需求激增,而传统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和收益持续下降,单纯依靠电能量市场已难以保障电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市场的建设将聚焦于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结构性难题。”孙正运强调。

“回溯中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历程,二十余年前我们探讨是否需要构建市场,十年前我们聚焦于市场如何构建,而今我们所面临的课题是在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背景下,电力市场如何得以更优构建。”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指出,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稳步推进,涵盖多交易品种、多时空尺度的交易体系不断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格局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即将初步建成。各地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旨在科学化解可再生能源低边际成本与高系统成本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风光主体从政策保障向市场主导转型。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竹指出,中国已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的协同运作模式,市场化电量占比提升至75%,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面对新能源带来的安全保供、经济稳价、绿色转型三重目标,我们需完善电力市场价值体系,通过绿色价值、安全价值、电能量价值的多维度市场设计,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李竹表示,未来将推动市场向“全国统一、协同出清”方向发展,通过跨经营区交易、沙戈荒风光火储联营等机制创新,提升资源配置灵活性。

电力系统需要系统性突破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背景下,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控制方式需系统性重构。康重庆指出,新能源的波动性、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可控电源+输配电网”的传统运行模式已难以适用,亟须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构建“源网荷储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市场是缓解消纳困境、平衡安全与效率的‘无形之手’。”

李竹认为,新能源的波动性要求电力市场向“更短周期、更高频次”延伸,例如推动现货市场全覆盖、实现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开展小时级绿电交易,实现发电与用电的精准匹配。“同时,需解决微市场与批发市场的衔接问题,确保新型主体公平承担系统调节成本,聚合各类资源参与系统调节。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绿电交易全程溯源,提升绿色环境价值的可信度。”

“当前,有三个关键问题构成市场设计的‘关注线’,亟待系统性突破。”孙正运表示,一是市场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共担调节责任。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新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其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系统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市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能够适应这一经济性特征的机制。这要求市场不仅是电力的交易平台,更应是灵活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平台。二是消纳模式的平衡性从保障性优先到价值化释放。新能源的优先消纳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保障性”与“市场化”之间存在天然张力,未来的关键在于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保障性政策确保新能源的合理消纳空间;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挖掘其潜在价值。三是要有系统安全的底线思维,构建容量市场以应对极端风险。“双碳”目标引领下的能源转型,绝不能以牺牲能源安全为代价。在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的未来,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必须构建新的容量市场机制,为系统提供可靠的“容量支撑”。

亟须建立科学的容量补偿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能源形成“电量替代”,而煤电等电源从“基荷电源”转向“调节电源”后,其容量价值难以通过电能量市场充分体现,亟须建立科学的容量补偿机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指出,容量机制是保障电力系统充裕性的关键。国际上主要采用容量补偿、容量市场、稀缺电价三种机制,中国目前以容量补偿为主,未来可根据现货市场成熟度逐步探索容量市场试点。“稀缺电价虽能精准反映容量短缺时段的价值,但对市场基础要求较高,可作为远期目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容量市场的存在逻辑根植于对‘完美市场’假设的修正。”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荆朝霞认为,在一个理论上的完美市场中,市场竞争充分、信息透明和对称,价格可以准确反映供需,通过价格信号能精准引导合理投资。对电力市场来说,发电容量作为电力供应的保障,其价值会通过电能量、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波动充分体现,投资者会基于清晰的盈利预期进行建设,无须额外的容量补偿机制,市场可以引导出合理总量、合理结构的电源投资。

“然而,现实世界的电力市场远非完美。”荆朝霞分析,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电力市场存在“缺失价值”和“缺失市场”问题,需要额外的容量补偿机制,或者强制的长期合约:一方面,一些发电机组的环境、安全价值无法通过电能和辅助服务市场反映,电力市场常存在过于严格的价格限制,新能源补贴的存在可能拉低电能市场的价格,从而导致部分发电资源的价值无法完全通过市场体现,出现“缺失价值”问题;另一方面,即使稀缺情况下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价格可以足够高,长期看,发电不存在“缺失价值”问题,但由于发电投资大、投资周期长、电力价格波动大、收入不确定高、风险规避工具缺乏或不成熟,同样无法通过市场引导充足的发电投资,导致“缺失市场”问题。

在业内看来,广义的容量市场,即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上述市场失灵问题的手段和机制,为长期可靠的发电能力提供独立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之外的、明确的价值回报和风险对冲手段,包括集中式容量市场、分散式容量义务、可靠性期权等,确保电力系统拥有足够的“压舱石”。在实际电力市场中,可以采用多种工具结合的方法,综合解决多方面问题,并促进发输协同、计划市场协同、集中分散协同。

文 | 本报记者 苏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今天分享W35(8.25-8.31)国内手机市场榜单,本周大盘再次上涨5%,榜单排名也有一定的改变。...
低空经济新“机”遇 ︱无人机“... 随着低空经济加速崛起,贵州美遇同航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九思公司共同研发出专项清洗无人机,解决了...
埃夫特3414万芜湖拿地!机器... 最近和几位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老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现象:“国产机器人价格战打到‘骨折’,毛利率...
法国政坛再度陷入僵局:不到一年... 财联社9月9日讯(编辑 史正丞)正如财联社周一早些时候预料的那样,法国总理贝鲁领导的政府未能通过周一...
为啥“技术越强,人类越忙”? 为啥“技术越强,人类越忙”? 半月谈评论员 张漫子 10年前,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像《机器人总动员》里...
“别人怀疑你,肯定是你长得猥琐... 9月8日下午,“成都地铁被诬陷偷拍案”在成都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案由为“一般人格权纠纷...
华为重构数据基建分层架构,存储...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各行业的浪潮中,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与深度利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国家...
特朗普被曝指派女婿制定加沙“战... 当地时间8日,据以色列第12频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指派其女婿库什纳负责制定加沙战争结束后的重建与...
原创 全... 俗话说科技是社会和经济的第一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从“手工时代”迈进了“蒸汽时代”,第二次...
工业互联网“跨界”发力:从生产...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近日在沈阳圆满落幕。这场为期四天的科技盛会,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