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协办,黄河科技学院承办的“构建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现场会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河南郑州黄河科技学院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校长李培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杨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高专委理事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与咨询委员会委员、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原副校长屈凌波,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季双丽,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教授,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校长杨保成教授,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以及全国26个省近两百所高等院校的500余位领导专家齐聚黄科大,聚焦“融合・创新・赋能”,共同探索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共同见证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成立。
现场会的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报告、院校交流发言先后由黄河科技学院校领导孔留安、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杨保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力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亚荣主持。
领导致辞:描绘蓝图 指明方向
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指出,面对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以及高新技术的快速迭代,高等教育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新时代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切实推进高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指出,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民办高等学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和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近一年来,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以多种形式助力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我们也将继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杨光指出,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更是一场创新实践、深刻变革。希望我们能够以此次现场会和中心成立为起点,努力成为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改革践行者、高等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屈凌波指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我们的选择之路,做好产教融合是我们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经路径。我们要对政府与地方、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融合问题,以及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教材体系建设等重大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每一个地方高校的努力。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刁玉华指出,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突破融合之难、创新之困、满足赋能之需等几个关键挑战,要持续深化融合、聚焦创新驱动、坚持系统赋能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生态。
中心成立: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倒计时,三、二、一!”在全场人员热烈的掌声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了!刘林、严纯华、李培根、谢维和、王立生、刁玉华、屈凌波、杨保成将右手放在启动球上,随着红色幕布缓缓揭开,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党的二十大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做出了新部署,产教融合上升至国家教育制度的战略高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为了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深入实践,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指导下的公益性学术合作组织,旨在汇聚高校、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力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据悉,黄河科技学院当选为理事长单位,杨保成担任第一届理事长;邯郸学院等40所高校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河北传媒学院等12所高校当选为理事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为秘书长单位。
专家报告:内容丰富 见解深刻
在本次现场会上,五场主旨报告、两场专题报告,七位专家无论是阐述民办高校的宏观发展战略,还是具体分析实操性强的议题,均是满满的干货,为现场人员送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以《建成教育强国背景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为题,从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他深入剖析了民办高校在教育强国发展背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增长空间、提升空间、跨越空间”三个机遇,以及学历文凭相对贬值、同质化竞争、经费来源情况依然非常单一等挑战。刘林指出,中国民办高校要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由之路就是解决经费来源单一的问题。他引入了社会资本理念,提出民办高校要实现“有利于扩大教育投入的价值、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的价值,彰显其在建设强国教育中的作用,进而获得更多的政府认可和社会支持,增长民办高校的社会资本。刘林强调,实现六个价值的路径即为:走民办高校安全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严纯华在题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民办大学——使命重构与生态位跃迁》的报告中,从国家的五个需要切入,揭示了民办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新使命,即: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价值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重构、教育公平促进者的角色强化、科技创新生态的差异化参与、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支点等。他指出,坚持党对民办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断探索市场适配机制、坚持“单打冠军”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适合产教融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下的民办高校发展范式。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校长李培根在以《对AI 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在AI时代,知识的多寡和深度将不再是学习和教育的关键,知识传授将不再是教师的优势。所以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智能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同。在AI时代,要在产教融合和“问题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打通学生的“心窍”、增强学生的“趣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李培根指出,如果教育转型得当,合理将AI技术运用在人才培养当中,是能缩小应用型院校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在《产教融合的机制变革及其意义》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产教融合的新形态、新基础、新逻辑等,强调了产教融合的新机制对地方大学改革发展的意义与挑战。他指出,产教融合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地方性,地方的产业结构与企业是地方大学产教融合的基本面向。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强调地方性与本地需求,高校要构建新的治理机制,改变传统的观念,主动参与企业产业,使得学校真正在未来政府、市场、学校三元结构中获得更主动的地位,真正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为现场人员作了题为《学习的奥秘》的线上报告。林建华主要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个问题展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成熟。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要“发掘内在学习动力”“为应用而知识”,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和学校边界,去体验学习的无限可能与价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陆亭的报告《面向现代产业和数字时代,产教融合的不变与变》,从产教融合是教育的根本归宿出发,指出了产教融合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途径。他强调,数字时代的产教融合需要培养具备基础的理论素养、一定思维力的人才,有突出通用的大类技术的人才,也需要小规模培养具备不可替代和复杂性的专有技术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与咨询委员会委员阎凤桥在题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历史社会学案例分析》的报告中,从历史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剖析了欧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解析了美国大学模式特征,解读了拉伯雷的主要观。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简单的成功和失败的定则。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办学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而产教融合许是当下实现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院校交流:实践探索 智慧碰撞
在院校交流阶段,八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享他们在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特色案例。
合肥大学副校长王晓峰分享了合肥大学开展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相关经验。他指出,“双元制”高等教育特征为:位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叉地带,兼具学术性和职业实践性特征,重在培养把学校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的能力——转移能力。他还重点分享了“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根据产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参考专业和行业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构建‘模块池’课程体系”等八个实施路径。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思明介绍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紧扣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立足慈溪千亿级产业集群,凝聚校地共识,搭建“全捐赠”实体性产业学院,探索产业校区模式的实践,分享了深耕产教融合、锚定转型发展要扎根地方走适合自己的路、养成为企业服务的市场意识、打造创业队伍、改革体制机制、形成标准体系的实践感悟。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胡远志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为例,精准对接全新六层汽车架构构建专业群的经验,重点介绍了通过校内跨学院共享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践实习基地、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举措建设“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的做法,以及推行的“更加润心的大思政、更近产业的专业建设、更少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大举措。
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杨保成分享了黄河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之路。学校以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为核心,进行岗位需求调研、构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拓扑图,开展课程知识建模、课程重构等。他强调,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体现了“四新”,即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质量标准新、课程建设平台新、课程评估模式新,以课程高质量建设推动学生高质量培养、教师高质量成长、专业高质量建设、学校高质量发展。
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王新武分享了被誉为建材行业“黄埔军校”并拥有四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的洛阳理工学院以建材行业为特色,通过“双向赋能”数智治理、“三链融合”专业集群构建和四维联动双创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做法和经验。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张建军分享了学校以“晋江经验”为引领,构建“产业型大学+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校、产、城资源高效联动,打造出产教城融合的职业教育新范式的经验,重点介绍了学校建设试点性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公司+联盟+园区的服务模式,倡导实施融合式、项目化和实战型教学模式的做法。
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介绍了学院构建“以链建群—以群建院—以院建园—院园合一”的育人机制,实现了“学业-产业-创业”的贯通,展现了民办高校在特色发展上的活力与创新的案例,重点介绍学院针对推行产教协同前人才匹配差、教学实验弱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的三个路径:校行联通的育人机制,破局产教协同浅表化;四链融通的培养模式,破解人才适配性痛点;学用贯通的实践体系,突破教学实践性瓶颈。
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刘振华围绕“筑牢学校建设发展特色,打造应用人才培养优势”“开拓教育产业合作新思路,创立产教融合新模式”“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三方面,介绍了学院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开放式国际化”“创意产品高科技化”三大办学特色,推行市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深融合”校企合力育人机制的经验。
现场会的结束,是新的起点。下一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将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继续发挥行业引领、行业协调的作用,与各民办高校和友好单位,共同探索和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适应未来需求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