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师节是我国的第41个教师节,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真正进入全面应用时代的第一个教师节,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天DeepSeek、ChatGPT等已经在很多学校推广应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全面影响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AI技术给教育事业带来历史性的巨大机遇,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AI能流畅解答复杂的数学题、能生成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情境、能写作逻辑严谨的议论文,甚至,AI能够编写计算机程序,当智能教学系统能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数字老师”可以全年无休地在岗位上工作,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老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如果AI时代还需要老师的话,需要的理由是什么,需要老师做什么,或者,什么是AI做不到而必须由人去做的教育工作。
那么,在AI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正视时代变革: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传统教育中,老师扮演着“知识权威”的角色,负责将既定知识体系完整传递给学生。但在今天,学生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可轻松获取海量信息,有的人工智能工具甚至能比老师更快、更准确地解答知识性问题。这意味着,老师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AI时代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辨别、筛选、运用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合格的老师需要打破“填鸭式”教学惯性,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习的“导航员”。
例如,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过去老师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文言文字词含义,如今学生可通过智能文白翻译工具快速掌握这些内容。这时,老师的工作重心应转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表独特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则可引导学生运用数据爬虫技术,搜集海量历史数据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的、多角度的考察,得出更贴近历史情境的结论。
重构知识体系:聚力根本知识,培育核心素养
数字化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和“知识碎片化”的困境。合格的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把握根本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根本知识是对人的成长具有“统治性、支配性、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功能的知识。具体而言,它包括敦品立德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安身立命,其意义是根本性的。当AI技术实现知识处理技术的革命性跃升,那么学校教育的重点就应该聚焦于AI技术无法替代的那些根本知识的教育。
聚焦能力培养:激活问题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AI时代,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合格的老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不仅“会学”,更“会问”“会解”。而其中,“会问问题”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面对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体,学生能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变得十分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老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矛盾和疑点。例如,在历史课堂上,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老师可提出“如果当时采取另一种政策,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等假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
拥抱数字技术:以数字赋能教学,创新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合格的老师需要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育人效果的提升。
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老师可借助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地貌景观;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弥补传统实验条件的不足。同时,运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影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借助智能教学系统,老师将比以前更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该系统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识别其知识薄弱点和学习习惯,为老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变传统课堂教育的大水“漫灌”为AI技术辅助下的精准“滴灌”。
不断自我提升: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深度求索者
AI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这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老师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要加强跨学科学习。尤为重要的是,AI技术为教师的研究性教育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因此,老师不应该是知识仓库,而应该是追求真理的“发动机”;不应简单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应成为优秀的学者。
同时,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反思与批判能力,思想经典、信仰经典、学术经典、艺术经典塑造人类关于自我、社会、自然以及相互关系、生命意义的根本认知。阅读经典有助于克服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帮助形成知识秩序;有助于养成“慢思考”的习惯与批判精神,可以使我们具有智识上的品质,能够去伪存真、沉淀智慧、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的高贵。阅读经典是人类以不变应万变的必由之路。
重视实践行动:激发具身能力与素养
什么是AI不能代替的属于人类特有的特色和优势?AI时代,我们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做一个真正的人,是每个教师都该问一问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的真实感来自何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感官如何呵护世界的真实性?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思维、情感与身体体验密不可分。人类的成长,绝不仅仅是符号性知识的积累,更是具身性经验的积累,而后者恰好是AI所无法代替的。我们需要运用身体全部感官的经验来体认我们真实的人性,我们的皱纹、老茧、伤疤都是真实经验的证书。教师要唤醒和激活学生“干中学”的力量,鼓励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 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促使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被运用、被理解、被内化,培养动手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坚守育人初心:在拥抱变革中更好履行教育使命
AI时代,老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但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形式如何变革,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可能改变。教育中最核心、最温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人的互动、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启迪,这是技术无法代替人类去完成的。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当技术承担了知识传递的功能,老师便有更多精力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唤醒灵魂的自觉,点燃创新的火花,培育健全的人格。合格的老师需要在变革中坚守初心,在创新中传承文明,以自身的智慧和情怀,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在能力的天空中翱翔,在品德的沃土上成长。“知识打下基础,能力适应现实,品格和智慧成就未来。”老师就是那个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培养适应能力、启迪人生智慧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份使命更加光荣而艰巨。
(罗卫东,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