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一帆
最近,河南的“漫画云”出圈了:蓝天为幕,白云轻卷,随手一拍便宛若动画中的梦幻世界。这片“无需滤镜的美”,正是河南近年来铁心铁面铁腕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珍贵“战利品”。
河南高耗能企业占比高、结构性污染突出、公路交通污染排放严重、“三散”问题治理难度大、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极差……面对这样的困境,河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终得云开“霾”散。
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雨后初霁,郑州空气格外清新。龙湖湿地公园里,晨跑的市民三五成群。
“这几年,郑州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不少跑友都和我一样把健身场地从跑步机上改为室外,呼吸着新鲜空气,每一步都是享受。”市民王潇说。
一路向好的空气质量折线图更加直观:与2017年相比,2024年河南省PM2.5浓度下降25.1%,优良天数增加2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截至今年7月底,我省PM2.5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优良天数140.2天,同比增加10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7天。
成绩来之不易。为换回蓝天常在,河南紧紧抓住源头治理,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电能烟叶烤房32903座、食用菌“双改”企业337家;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98.5%、62.4%、52.2%;《河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河南省2025年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实施,不断为蓝天加码。
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再过两个月,上万只大天鹅就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越冬,三门峡也将正式进入‘天鹅季’。”9月5日,三门峡市黄河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三门峡是全国首个“大天鹅之乡”。去年,来到这里栖息越冬的大天鹅数量突破1.5万只,占全国同期总数的73.1%,三门峡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如今,天鹅早已不是三门峡“专属”,郑州、许昌、开封、洛阳等地,也常能见到天鹅的曼妙身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0.9%,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
黄河的变化只是河南保卫碧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南持续“增好水”,着力“治差水”,坚决“守饮水”,2024年,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
全民河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淇河(鹤壁段)、伊洛河(洛阳段)、安阳河(安阳段)、信阳南湾水库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为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我家养了20头猪,以前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现在走近也闻不到粪污异味,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了。”9月4日,在内乡县师岗镇永青村,一位养猪户说。
内乡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县养殖场(户)超过1500家,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在46%以上。因为养殖业比重高,这里一度“脏、乱、差”,土壤和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为解决污染问题,内乡县开始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为养殖户配套发酵罐暂贮粪污,在全县建立15个乡镇粪污收储中心,再将集中收储的粪污制成沼气、沼液、沼渣循环利用。
村容村貌的“面子”改善了,土壤质量的“里子”也提升了。内乡走出了一条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资源化利用的绿色种养循环模式。
田园相依、净土常在。这些年,河南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河南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安阳、新乡、济源完成全域土壤污染溯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省1788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