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6日电 (刘忠俊 许理山 叶强平)近日,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在格聂镇则巴村开展草地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创新采用无人机吊运草种、肥料等物资,不仅破解了传统运输方式对草地造成二次破坏的难题,还将作业效率提升数倍,为高原草场生态治理提供了“科技方案”。
无人机正在吊运物资。叶强平摄
据了解,则巴村拥有大面积天然草场,但受自然气候变化与部分不合理人类活动影响,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具体表现为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减弱。此前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物资运输长期依赖“车辆+人工”模式。车辆难以抵达偏远区域,需人工将物资背运至作业点,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耗力,且车辆碾压和人员频繁踩踏还会对脆弱草地造成二次伤害,进一步加剧草地退化问题。
“针对这一痛点,我们经过前期调研和技术论证,最终选定无人机吊运技术。”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成伟介绍,此次选用的无人机经过高原环境适配改造,性能针对性极强——在高原环境下最大载重量达70公斤,移动速度为每秒14米,可在高海拔、复杂地形条件下稳定作业,且无需人员、车辆进入核心修复区域。
在试点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地面控制台规划精准航线,无人机按照预设坐标将草种、有机肥精准投送至800多平方米的修复区域。“要是按传统人工背运方式,完成这些工作量至少需要3天;而无人机仅用10个小时就全部完成,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孙成伟表示,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吊运全程不接触草地,从根本上避免了运输环节对草场的破坏,为后续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吊运物资。叶强平摄
据悉,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将持续跟踪则巴村草地恢复情况,通过定期遥感监测、实地采样分析等方式评估修复效果,并根据监测数据进一步优化生态修复方案。下一步,理塘县计划在更多符合条件的草场推广无人机吊运技术,以科技赋能高原生态保护,助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