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核磁共振是医院里的“奢侈检查”,检查费高,设备更贵,一台进口机动辄三千万元,让中小医院望而却步。
长期以来,西门子、GE、飞利浦等巨头几乎垄断市场。
如今,国产核磁共振实现量产,价格降至百万级,极大惠及医院和患者。
然而,美媒却炒作“氦气断供停机论”,称中国设备一旦缺氦就会停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利器,它能够清晰地展现脑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人体内部情况,堪称精准医疗的“显微镜”。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技术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不说,供应链也受制于人。
国产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11年,联影医疗就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了高场磁共振系统的研发。
当时的环境极为艰难,国际市场上西门子、GE、飞利浦三大巨头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核心部件如超导磁体、射频线圈、成像算法,中国几乎完全空白。
研发团队需要从零开始,既要解决材料和工艺难题,还要攻克图像质量和软件算法的问题。
十年坚持,终于换来厚积薄发。
2022年,全球首款5.0T全身磁共振系统,由联影研发成功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因为以往的高场磁共振主要集中在3.0T,而5.0T不仅能成像更清晰,还能进行全身成像,特别适合科研和临床结合。
随后,国产设备在2023年实现量产,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率先装机,成功实现跨区域实时数据传输和高质量诊断,标志着国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价格上的巨大落差更是让人振奋。
进口设备往往动辄3200万元,而国产设备降至260万至300万元,成本直接降低九成。
这意味着不只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全国的县级医院甚至乡镇医院都能负担得起,检查费用有望大幅下降。
对患者而言,这是真正的“看得起病、用得上设备”。
联影医疗的快速崛起,不仅打破了垄断,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成长。
从磁体、射频线圈到成像软件,国内企业逐渐实现自主研发。
2025年,联影推出全球首款一体化CT-linac和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等新设备,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覆盖全球1.37万家医疗机构。
这一切让世界看到,中国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新力量。
美媒在报道国产核磁共振时,总喜欢拿“氦气”说事。
理由很简单:超导磁体必须在极低温状态下才能保持超导,而液氦是最理想的冷却介质。
于是他们渲染,只要美国切断氦气供应,中国设备就会陷入瘫痪。
从数据来看,全球氦气总储量约51.9亿立方米,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和俄罗斯掌握了绝大部分。
中国的储量仅占2.1%,的确对进口有较强依赖。
2021年,中国氦气进口95%依赖海外,其中卡塔尔占82%,美国占9%。
但美媒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已未雨绸缪,通过多元化进口和国内产业布局,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到2023年,中国氦气进口依赖度降至85%,来源国家更加多元:卡塔尔占81%,俄罗斯占7.7%,美国则不足10%。
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单方面断供,中国的进口结构依然稳固,不会出现全面停机。
与此同时,国内产能也在快速提升。
2024年,中国氦气产能提升至1000百万立方米,年产380百万立方米,同比增幅近40%。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替代技术。
2009年,中科院电工所就成功研发了10T无液氦超导磁体。
近年来,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推出“零液氦”技术,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同步攻关。
部分国产设备已经可以显著降低氦气使用量,甚至实现几乎零补充。
未来一旦零液氦技术普及,氦气断供风险将大幅降低。
此外,国家政策也在强化保障。
氦气被纳入战略矿种,天然气田被要求检测氦含量,并建立战略储备。
目标是到2030年形成相当于120天进口量的储备。
这种制度性安排,让中国在面对外部风险时更具韧性。所以,美媒的“停机论”显得过于夸张。
氦气供应问题确实是挑战,但中国的应对措施全面而务实,从多元化进口、国内生产到技术替代,都已经在路上。
断供或许会增加成本,却绝不意味着国产设备会“全军覆没”。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量产,不只是一次商业上的胜利,更是医疗公平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突破。
它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惠。过去,动辄几千万元的进口设备,注定只能集中在大城市的顶级医院。
患者如果想做一次核磁检查,不仅费用高昂,还常常需要长时间排队。
如今,国产设备价格降低到百万级别,大量基层医院能够配置核磁共振仪,这意味着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同样的高端医疗服务,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
它还提升了中国医疗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医疗影像设备曾是中国进口额最高的品类之一,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
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消耗巨额外汇,还存在“卡脖子”风险。
如今,国产设备在磁体、射频线圈、成像算法等方面实现自主,核心零部件基本摆脱依赖,这让中国医疗体系更安全、更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
联影医疗创始人薛敏的故事就是缩影:从复旦物理系到美国深造,再到回国创业,他带领团队在十余年间打破国际垄断。
这背后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科技人才体系、科研投入和产业政策共同发力的结果。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医疗设备已经开始输出。
联影、东软等企业的CT、MR装机量持续增长,出口70多个国家。
未来,中国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将成为全球医疗设备的重要供应者。
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经济利益,更代表着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国产核磁共振的量产,不只是一个产业事件,而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道路上的里程碑。
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造芯片、建高铁,还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与世界同台竞技。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量产,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研发到量产,从降价到普惠,它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还让更多普通患者享受到了先进诊疗的红利。
美媒所谓的“氦气停机论”,不过是刻意渲染风险,忽视了中国在多元化进口、自主生产和技术替代方面的持续努力。
现实告诉我们,即便存在挑战,中国也有足够的韧性去应对。
未来,随着零液氦技术的突破和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医疗设备产业不仅能保障国内需求,还将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多话语权。
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打破封锁,让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