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敏
新时代的征程步履铿锵,中原大地正悄然卸下“重”装,换上一身轻盈的绿色行头。从连片的光伏矩阵到旋转的风电机组,从穿梭不息的新能源车辆到市井街巷的低碳日常……一场围绕“降碳”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河南的发展轨迹。河南如何以减碳排、轻负担、可持续的全新姿态,回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一头连着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一头通向经济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的中部,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跨越1500多公里,将青藏高原的“绿电”传输至河南全省、华中各地,在促进青海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同时,也让河南逐步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作为大型制造业企业,我们的生产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较高。青豫直流的清洁电为企业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9月4日,河南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袁天啸说。
2020年至今,已有超过700亿千瓦时的青海“绿电”沿着这条“电力天路”汇入河南电网,相当于减少河南火电机组标煤消耗2232万吨。
河南电网处于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重要枢纽位置,目前省内在运(含过境)特高压已达“5站16线”,资源大范围配置优势持续增强,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在输送通道用足的情况下,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左右的负荷需求,支撑电力保供、能源转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能源供给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向绿向新。“十四五”以来,河南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突破8500万千瓦,比2020年增长了162%,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超50%的“双突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比2020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接近40%。
绿色运输全面推进
近日,“豫交投001”号纯电动新能源智能货船再一次划破水面,从周口港出发,驶向江苏太仓等地,以测试不同水深条件下的船舶性能。相比传统柴油动力,这艘千吨级新能源智能货船可减少碳排放90%以上,电耗为每公里7.35千瓦时,燃料成本降低85%。
“‘豫交投001’号的下水,为河南内河流域船舶的电动化改造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路径’,也标志着我省内河航运踏入了绿色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当前,河南正迎来内河航运复兴的黄金窗口期,淮河、沙颍河等航道升级如火如荼,“通江达海”的蓝图徐徐展开。发展新能源船舶,是河南在激活“黄金水道”经济价值与守护“绿水青山”生态底线之间,寻求到的共赢方案。
探索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这只是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我省积极提升清洁运输比例,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物流配送体系。铁海联运班列年发送量18.9万标箱,内河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累计建成投运14条铁路专用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持续为运输服务“增绿续航”。
倡导低碳生活风尚
“以前觉得碳普惠、碳达峰碳中和等离我们很遥远,通过电子招投标项目,拿到这张写着‘减少1448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的证书,实实在在感受到节能减碳就在身边。”近日,省内一家单位基建办负责人说。
据悉,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碳减排量化公示板块上线一年多来,累计为3560个项目发放了碳减排证书。通过推广应用电子招标采购“绿色交易”,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266.4吨,约等于3286亩森林一年的固碳量,相当于减少纸张打印2849.9万页、差旅客运周转1073.1万人公里、酒店住宿2.6万人日。
天蓝水碧大家呵护,节约环保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出行乘坐公共交通、购物使用自备布袋……越来越多的人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传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各大电商平台上,有“一级能效”标识的空调、冰箱等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循环经济产业园里,“退役”后的电视机、电脑等废旧家电经过智能拆解线,变成再生金属、再生塑料、循环部件,重新进入产业链。“十四五”以来,我省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较2020年降低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当绿色发展的“齿轮”咬合进中原崛起的每一处肌理,河南正以“降碳”为笔,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