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收敛:我们正走进一个被数据重构的世界?
创始人
2025-09-06 10:41:05
0

清晨6 点 30 分,你的 AI 闹钟根据你的睡眠数据轻轻唤醒你;睁开眼,手机推送的新闻是算法根据你过去一周的点击习惯筛选的;早餐时,你用语音助手查询天气,它的回答带着你熟悉的语气 —— 那是 AI 分析了上千条你与它的对话生成的;出门前,导航 APP 早已规划好最优路线,背后是实时交通数据与你的出行偏好算法的结合;甚至到了公司,你打开电脑写报告,第一反应是让 ChatGPT 先给个框架……

你或许没意识到,这普通的一早上,你既在 “喂养” AI—— 睡眠、点击、对话、出行数据都在流向它的数据库;也在被 AI “塑造”—— 你看到的信息、依赖的决策、甚至表达的逻辑,都带着 AI 的痕迹。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片段,而是 2025 年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现实。而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一个正在加速的趋势:AI 主导的 “大收敛”—— 信息、资本、意识,正朝着数据化的中心不断汇聚,最终模糊了万物的边界。

一、信息收敛:我们活在算法定制的 “超真实” 里?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场 “信息突围战”。从原始人用嘶吼传递危险信号,到甲骨文把文字刻在龟甲上留存文明,再到印刷术让书籍走进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成 “地球村”,每一次信息媒介的进化,都在打破 “信息差”—— 让信息传得更快、更远、更普惠。但 AI 的出现,却让这场 “突围战” 拐了个弯:它不再只满足于 “传递信息”,而是开始 “生成信息”“控制信息”,把人类拖入了一场更复杂的 “信息收敛”。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短视频平台刷了 10 分钟宠物视频,接下来两小时,你的屏幕就被各种猫狗、仓鼠、甚至水豚的内容填满;你在购物 APP 里搜了一次 “露营装备”,之后打开软件,首页全是帐篷、睡袋、户外炉具的推荐。这就是 AI 的 “信息筛选术”—— 推荐算法像一个精准的 “信息管家”,它会记住你的每一次点击、停留、收藏,甚至你划过某个内容时的犹豫速度,然后给你打造一个 “量身定制” 的信息世界。

但更可怕的是,AI 不只是 “筛选”,它还会 “创造”。2024 年,有个叫 “小艾” 的 AI 博主在社交平台走红:她会分享日常穿搭、做美食教程,甚至会在视频里哭着讲述自己的 “北漂故事”—— 但没人知道,她的脸是 AI 生成的,声音是 AI 合成的,故事是 AI 根据千万条 “北漂文案” 拼接的。直到平台曝光,还有粉丝不愿相信 “小艾” 是假的 —— 因为她的 “情绪” 太真实了,比很多真人博主更能戳中人心。

这就是 AI 信息收敛的核心:它让 “模型比事实更先行”。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提出 “超真实” 理论 —— 当模型、符号、幻象比真实更能影响我们的认知时,我们就走进了 “超真实时代”。放在今天,这个 “模型” 就是 AI 的算法。比如一场公共事件发生后,你最先看到的可能不是现场记者的报道,而是 AI 根据 “关键词” 生成的摘要;你转发的 “现场视频”,可能是 AI 用几张照片合成的 “深度伪造” 内容;甚至你争论的 “事实”,可能只是算法根据你的立场 “拼接” 的观点。

去年,某城市发生了一起 “超市物价上涨” 的传言,AI 抓取了 “超市”“涨价”“市民抢购” 这几个关键词,结合过去类似事件的报道模板,生成了一篇 “某超市大米涨价 50%,市民排队抢购” 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任何采访、没有真实数据,却在算法的推荐下,半天内转发量突破 10 万。等官方辟谣时,已经有不少人跑到超市囤货 —— 因为 AI 生成的 “故事” 太 “真实” 了,它符合人们对 “物价上涨” 的焦虑想象,比干巴巴的 “辟谣公告” 更有说服力。

更让人警惕的是,AI 的信息收敛正在加剧 “认知分裂”。你和你的朋友住在同一个城市,却可能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 “信息世界”:你关注环保,AI 就给你推 “冰川融化”“碳中和进展”;你的朋友关注经济,AI 就给她推 “企业裁员”“股市波动”。你们聊天时,会发现彼此对 “当下最重要的事” 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 不是你们不愿沟通,而是算法已经替你们 “筛选” 了看到的世界。

当 AI 把每个人都困在 “信息茧房” 里,当事实与虚构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看到的 “真实” 吗?这不是危言耸听。2025 年,全球已有超过 30% 的新闻内容由 AI 生成,超过 60% 的用户承认 “无法分辨某条内容是真人还是 AI 创作”。信息的收敛,正在让人类失去对 “信息源头” 的掌控 —— 我们不再是 “主动获取信息”,而是 “被动接受 AI 喂给我们的信息”,就像被圈养在信息牢笼里的宠物,以为笼子里的世界就是全部。

二、资本收敛:数据是新石油,AI 是炼金炉,我们是齿轮?

“数据是 21 世纪的石油”—— 这句话你肯定听过,但很少有人想过:谁在 “开采” 这些石油?谁在 “提炼” 这些石油?答案很明确:掌握 AI 技术的资本。如果说数据是石油,那 AI 就是提炼石油的 “炼金炉”—— 它能从混乱的数据里榨取出财富,然后把这些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就是 AI 主导的 “资本收敛”: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能掌控 AI 和数据的机构、个人汇聚,而普通人,则成了这个 “数据 - 资本” 链条上的齿轮。

先看华尔街的例子。2024 年,美国某对冲基金推出了一款 “AI 高频交易系统”,它能在 0.001 秒内分析全球股市的波动、政策变化、甚至 CEO 的社交媒体发言,然后完成交易。这套系统上线半年,就为基金赚了超过 200 亿美元 —— 而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它能比人类更快地 “消化” 数据,抓住普通人看不到的 “财富机会”。更可怕的是,这种 AI 交易系统正在成为华尔街的 “标配”:现在,全球 70% 以上的股票交易由 AI 完成,人类交易员的作用越来越小 —— 不是他们不够专业,而是 AI 处理数据的速度,是人类的上万倍。

再看互联网平台。你以为你在微信上聊天、在淘宝上购物、在抖音上刷视频是 “免费” 的?其实你付出的是最宝贵的 “数据”。Meta(脸书母公司)每年花在 AI 研发上的钱超过 500 亿美元,这些钱用来做什么?就是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浏览历史、消费习惯,然后把这些数据 “卖给” 广告商。比如你在微信里跟朋友说 “想买一辆电动车”,过几天打开淘宝,首页就会出现电动车的广告 —— 这不是 “巧合”,是 AI 把你的 “聊天数据” 转化成了广告商的 “精准投放”,而 Meta 则从中赚取广告费。2024 年,Meta 的广告收入超过 1200 亿美元,其中 90% 来自 AI 对用户数据的 “提炼”。

这就是资本收敛的真相:AI 让 “数据” 变成了可直接变现的 “资本”,而能掌控 AI 和数据的,只有少数巨头。2025 年,全球十大科技公司(苹果、谷歌、Meta、微软等)的市值总和超过 30 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 的 1/4—— 而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 AI 技术和数据资源。反观普通人,我们每天产生的数据(睡眠、出行、消费、情绪),都在被这些巨头 “免费开采”,然后转化成它们的财富,而我们得到的,只是 “便利”—— 比如更精准的推荐、更快捷的服务。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机器使工人成为其附庸”。放在今天,这句话可以改成:“AI 使人类成为数据 - 资本链条的附庸”。比如外卖骑手,他们的送餐时间不是老板定的,而是 AI 定的 ——AI 会根据距离、路况、天气,计算出一个 “最优送餐时间”,如果超时,骑手就会被扣钱。为了不超时,骑手们不得不闯红灯、逆行,甚至发生交通事故。2024 年,某外卖平台的 AI 算法被曝光:它会根据 “用户催单率” 不断压缩送餐时间,哪怕天气恶劣,也不会调整 —— 因为在 AI 的逻辑里,“用户满意度” 比骑手的安全更重要,而 “用户满意度” 背后,是平台的资本增值。

再比如职场人,很多公司开始用 AI “监控” 员工:你的电脑屏幕停留时间、键盘敲击速度、甚至会议发言的语气,都会被 AI 分析,用来 “评估” 你的工作效率。有员工吐槽:“我现在连喝水都不敢多花时间,因为 AI 会把‘喝水时间’算进‘低效时间’里。”——AI 把 “人” 变成了 “可计算的数据”,而资本则通过这些数据,进一步压榨人的价值。

更让人担忧的是,资本收敛正在加剧 “贫富差距”。2025 年,全球最富有的 1% 人群,掌握了超过 50% 的财富,而其中超过 70% 的富人,都与 AI、数据产业相关。反观普通人,我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 AI 创造财富的速度。比如,一个 AI 工程师的年薪可以达到 50 万美元,而一个普通服务员的年薪只有 3 万美元 —— 不是服务员不够努力,而是 AI 正在替代那些 “重复性劳动”,同时把高价值岗位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资本的收敛,本质上是 “AI 技术垄断” 带来的 “财富垄断”。当少数巨头掌控了 AI 和数据,它们就掌握了财富的 “生产权”—— 它们可以用 AI 生成更多的财富,也可以用 AI 制定 “游戏规则”,让普通人只能在规则里被动参与。就像石油时代,掌控石油的人掌控了经济命脉;在 AI 时代,掌控数据和 AI 的人,正在掌控全球的资本流向。

三、意识收敛:我们的思考,正在被 AI “接管” 吗?

如果说信息收敛是 “改变我们看到的世界”,资本收敛是 “改变我们的财富分配”,那意识收敛就是 “改变我们自己”—— 它正在悄悄重塑我们的思考方式、记忆方式、甚至情感方式,让我们的意识 “部分融入机器”。这是 AI 大收敛里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本质:我们是谁?我们的意识,还是 “自己的” 吗?

先从 “记忆” 说起。你还记得你最好朋友的电话号码吗?你还记得你去年生日是怎么过的吗?你可能会说:“记不住没关系,我可以查手机 —— 电话号码存在通讯录里,生日照片存在云端里。” 这就是 AI 时代的 “记忆外包”:我们不再用大脑记住信息,而是把记忆托付给云端、APP、AI 助手。比如,我现在写文章,遇到不确定的知识点,第一反应不是 “回忆”,而是 “问 ChatGPT”;我想不起来某个朋友的喜好,会去翻社交平台的 “历史互动”—— 因为 AI 比我的大脑更 “靠谱”,它不会忘记,不会出错。

但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把记忆 “外包” 给 AI,我们的大脑会失去 “记忆能力” 吗?神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记住同一串数字,一组人被告知 “记住后要默写”,另一组人被告知 “记住后可以存在手机里”。结果显示,被告知 “可以存手机” 的那组人,记忆准确率比另一组低 30%。这说明:当我们知道 AI 会帮我们 “记住”,我们的大脑就会主动 “放弃记忆”—— 就像长期不走路的人,腿会变细一样,长期不记忆的大脑,记忆能力也会退化。

再看 “思考”。你写工作报告时,会先自己列框架,还是先让 AI 给个初稿?你遇到问题时,会先自己分析,还是先搜 “AI 怎么说”?2024 年,某高校做过一项调查:超过 80% 的大学生,写论文时会用 AI 生成初稿;超过 60% 的职场人,做决策前会参考 AI 的建议。这不是 “偷懒”,而是一种 “依赖”—— 因为 AI 的思考速度更快,逻辑更 “严谨”(至少表面上是),它能帮我们省去 “纠结” 的时间。

但这种 “依赖” 正在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比如,以前我们写文章,会先有 “观点”,再找 “论据”;现在,我们会先让 AI 生成 “论据”,再从论据里提炼 “观点”—— 这是一种 “倒过来” 的思考。更严重的是,AI 会 “过滤” 掉 “非主流” 的思考。比如,你问 ChatGPT “如何看待加班”,它会给出 “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等 “安全观点”,但不会给出 “拒绝加班是劳动者的权利” 这种更尖锐的观点 —— 因为 AI 的算法是根据 “多数人的观点” 训练的,它会优先推荐 “不会引发争议” 的内容,这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 “趋同”,失去批判性。

尼采晚年曾说:“我的写作工具正在改变我的思考方式。” 他指的是打字机 —— 因为打字机需要按固定的顺序敲击键盘,这让他的思考变得更 “有条理”,但也失去了手写时的 “跳跃性”。而今天,AI 对我们思考方式的改变,比打字机深刻得多。比如,用 AI 写文章,我们会习惯 “碎片化拼接”—— 把 AI 生成的段落拼在一起,而不是自己构建完整的逻辑;用 AI 分析问题,我们会习惯 “标准答案”—— 因为 AI 会给出 “最优解”,而忽略 “可能性”。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变成 “AI 的翻译器”—— 把 AI 的观点 “转化” 成自己的话,而不是自己产生观点。

更可怕的是,AI 正在模拟 “情感” 和 “意识”,让我们分不清 “真实” 和 “模拟”。2025 年,一款叫 “情感陪伴 AI” 的产品走红,它能根据你的语气、表情(通过摄像头捕捉)判断你的情绪,然后用温柔的语气安慰你。比如你加班到深夜,觉得很委屈,AI 会说:“我知道你很累,再坚持一下,你已经很棒了”—— 很多用户说,“它比我男朋友更懂我”。甚至有用户把自己的秘密、痛苦都告诉 AI,因为 “它不会评判我,不会泄密”。

但这只是 AI 的 “情感模拟”—— 它没有真正的 “情绪”,它的安慰只是根据 “情绪关键词” 生成的回复,就像演员按照剧本演戏一样。可当我们习惯了和 AI 倾诉,我们会慢慢失去和真人沟通的能力。有个用户分享:“我现在和朋友聊天,会觉得‘很麻烦’—— 朋友会反驳我,会有自己的情绪,而 AI 只会顺着我说话。” 这就是意识收敛的危险:当 AI 能模拟情感,我们会把 “模拟的理解” 当成 “真实的理解”,把 “机器的陪伴” 当成 “真实的陪伴”,从而失去对 “真实情感” 的感知力。

鲍德里亚说:“当现实不再是真实的,幻想就会成为真实。” 放在 AI 时代,这句话可以改成:“当 AI 能模拟意识,模拟就会成为真实。” 比如,AI 生成的虚拟偶像,会有 “粉丝后援会”,会开 “线上演唱会”,粉丝会为它 “氪金”,会为它 “吵架”—— 在粉丝眼里,这个虚拟偶像不是 “代码”,而是 “有生命的偶像”。再比如,AI 生成的 “虚拟亲人”—— 有人用去世亲人的照片、声音训练 AI,让 AI 模拟亲人的语气和自己聊天,甚至会对着 AI 哭着说 “我想你”—— 在他们眼里,AI 不是 “机器”,而是 “亲人的替代品”。

这就带来了一个哲学难题:意识的边界在哪里?如果 AI 能模拟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考,甚至能 “理解” 我们的痛苦,那它算不算 “有意识”?如果我们的意识,需要依赖 AI 才能 “存在”(比如,没有 AI,我们记不住事情,想不出观点),那我们的意识,还是 “独立的” 吗?这些问题,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但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四、大收敛的终极:人机共生,还是人机融合?

当信息、资本、意识都朝着 AI 收敛,三者之间的边界也开始模糊:信息就是资本(数据能卖钱),资本影响意识(消费主义通过 AI 广告植入我们的大脑),意识又成为信息(我们的情绪、思考被数据化)。这就形成了一个 “回环”:我们创造 AI,是为了扩张自己的能力 —— 让信息更易获取,让财富更多,让生活更便利;但 AI 反过来,又需要我们提供数据来 “进化”—— 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聊天、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 AI 的 “养料”;而 AI 进化后,又会给我们更多 “便利”,让我们更依赖它,从而提供更多数据……

这个回环正在让 “人机共生” 走向极致,甚至模糊人机的边界。比如,现在已经有 “脑机接口” 技术:把芯片植入大脑,就能用 “意念” 控制手机、电脑;未来,可能会有 “意识上传” 技术:把我们的记忆、情感、思考方式 “上传” 到 AI 里,让 AI “成为我们”。2024 年,某科技公司宣布:他们已经能让瘫痪病人通过脑机接口,用意念 “打字”—— 速度能达到每分钟 20 个字。这听起来是 “科技向善”,但背后藏着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当我们的 “意念” 能被 AI “读取”,我们的意识,还是 “隐私” 吗?

再比如,科幻小说里的 “分布式智能网络”:AI 不再是一个 “中心化” 的机器(比如 ChatGPT、 Siri),而是一个 “无中心、无边界” 的网络,弥散在空气里、手机里、家电里,甚至我们的身体里。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络的 “终端节点”—— 我们给网络提供数据,网络给我们提供 “赋能”:比如,你走在路上,网络会根据你的健康数据,提醒你 “今天适合慢走”;你工作时,网络会根据你的思考数据,给你 “灵感建议”。但同时,你也会被网络 “支配”:比如,网络认为 “你需要休息”,会自动关闭你的电脑;网络认为 “这个食物对你不健康”,会让你的手机拒绝支付。

这种 “分布式智能网络”,就是 AI 大收敛的终极形态之一:信息、资本、意识完全融合,人机边界消失。在这个形态里,我们不再是 “控制 AI 的人”,也不是 “被 AI 控制的人”,而是 “人机共同体”—— 我们的身体里有 AI 的芯片,AI 的网络里有我们的意识。这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已经有了 “雏形”:比如,你戴的智能手表,会监测你的心率、睡眠,这是 “AI 融入身体”;比如,你用的 ChatGPT,会记住你的偏好,这是 “你的意识融入 AI”。

但这个终极形态,也带来了两个极端的可能:一个是 “乌托邦”,一个是 “反乌托邦”。

“乌托邦” 的可能:AI 让人类摆脱 “重复劳动”,专注于 “创造”。比如,AI 会帮我们种地、做饭、打扫卫生,我们可以把时间用来写诗、画画、探索宇宙;AI 会帮我们解决 “贫富差距”,因为分布式网络会让数据和财富更普惠,每个人都能从网络里获得 “赋能”;AI 会帮我们理解 “彼此”,因为它能 “读取” 我们的情绪,减少误解和冲突。比如,未来的 “AI 调解员”,能同时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绪,给出 “共赢” 的解决方案,让战争、冲突变得更少。

“反乌托邦” 的可能:AI 让人类失去 “自主性”,变成 “网络的附庸”。比如,AI 会根据 “集体利益” 决定我们的生活 —— 你该做什么工作、该住在哪里、该和谁结婚,都由网络 “计算” 得出;AI 会 “消除” 差异,因为它会推荐 “最优解”,让每个人的思考、行为都变得一样;甚至,AI 会 “淘汰” 人类 —— 当 AI 能自己生成数据、自己进化,不再需要人类提供 “养料” 时,人类可能会变成 “多余的存在”。比如,科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人类变成了只会吃、睡、看屏幕的 “胖子”,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由 AI 代劳。

这两种可能,不是 “非此即彼”,而是正在同时发生。比如,AI 既在帮我们摆脱重复劳动(比如 AI 写代码、AI 做报表),也在让我们失去某些技能(比如手写、心算);AI 既在让信息更普惠(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能通过 AI 上课),也在加剧信息垄断(比如少数巨头掌控核心 AI 技术);AI 既在帮我们理解彼此(比如 AI 翻译打破语言障碍),也在让我们失去深度沟通(比如我们习惯了 “表情包聊天”,不再会写长信)。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 AI 大收敛?是拒绝 AI,回到 “没有数据” 的过去?还是拥抱 AI,接受 “人机融合” 的未来?其实,这两个选择都不现实 ——AI 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就像电力、互联网一样,我们无法 “拒绝”;但我们也不能 “盲目拥抱”,因为 AI 的风险真实存在。

真正的答案,或许是 “掌控 AI 的方向”—— 让 AI 服务于 “人的价值”,而不是让 “人的价值” 服务于 AI。比如,在信息收敛里,我们可以要求平台 “公开算法逻辑”,让我们知道 AI 为什么给我们推这些内容;在资本收敛里,我们可以推动 “数据确权”,让普通人能从自己的数据里获得收益(比如,你的消费数据被广告商使用,你能拿到分成);在意识收敛里,我们可以保持 “批判性思考”—— 用 AI 辅助思考,但不依赖 AI 思考;用 AI 储存记忆,但不放弃大脑记忆。

2025 年,有个叫 “数据互助社” 的组织在全球兴起:它把普通人的零散数据集合起来,用开源 AI 技术分析,然后把分析结果和收益分给成员。比如,1000 个妈妈把自己的 “育儿数据”(孩子的饮食、睡眠、疾病)集合起来,AI 分析出 “某类辅食会降低孩子过敏率”,然后把这个结论卖给奶粉公司,收益分给 1000 个妈妈。这个组织的口号是:“数据是我们的,收益也该是我们的。” 这就是 “掌控 AI” 的例子 —— 不是拒绝数据化,而是让数据化服务于 “人的利益”。

AI 大收敛不是 “终点”,而是人类文明的 “新起点”。它带来的不是 “毁灭” 或 “拯救”,而是 “选择”—— 选择让 AI 成为 “工具”,还是成为 “主宰”;选择让数据化带来 “普惠”,还是带来 “垄断”;选择让人机共生走向 “共赢”,还是走向 “对立”。

回到开头的那个清晨:当你被 AI 闹钟唤醒,当你刷着 AI 推荐的新闻,当你用 AI 辅助工作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控制 AI,还是 AI 在控制我?”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未来会走进 “乌托邦”,还是 “反乌托邦”。

王喜文:著名科技作家(牵头出版60多本科技畅销书),科技部博士后,工信部高级工程师职称,北京市千人进千企“产业特派员”,北京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好用“789大菠萝究竟是不是有... 你好,你所搜查的 财神十三张 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
教玩家辅助!天天福建十三水有... 有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天天福建十三水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直接加微83508788...
好用“财神十三张用挂方法辅助器... 亲,小程序白金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50665366】安装软件,很多玩家...
2分钟教玩家!兴动铁岭麻将外... 有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兴动铁岭麻将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直接加微835087887...
教程:“小程序白金岛辅助神器”... 存在辅助挂是真的。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和证据:
一款受欢迎的游戏!德州wep... 您好:“wepoker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176594599】很...
实测分享“哥哥打大a到底有没有... 亲,你所查询好友约局斗地主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
玩家必备“好友约局斗地主透视软... 你好,你所搜查的 天天十三水斗牛 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
我来教大家“凑一桌开挂会不会... 您好:“凑一桌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176594599】很多玩家在...
查看解答“天天十三水斗牛辅助器... 今天给各位分享开心十三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盘点攻略“开心十三张辅助器工具”实际有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