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颍河周口中州路老桥
今天的沙颍河周口中州路桥
当年抗战的沙颍河畔,如今屹立着奋进的铁牛。
周口抗日保卫战指挥部旧址
这是一场载入地方史册的战斗。
1938年10月6日,随着日军轰炸豫东平原的周口(当时名叫“周家口”),周口抗日保卫战正式打响。在将近一周的战斗中,周口军民浴血奋战,将士们杀敌在前,民众们支援在后,同仇敌忾抗击侵略日军。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如今,再次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依然是周口儿女的英雄形象。
周口抗战指挥部旧址 热血铸就的抗战丰碑
现今的周口市川汇区新街,保存不少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建筑。其中,一处两进院落的灰瓦硬山式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周口抗日保卫战指挥部旧址。
“1937年底,国民党第14骑兵旅旅长张占魁进驻周口,1938年在此成立周家口抗战指挥部,布防周口一带狙击日军。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张侠在周口做抗日工作,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周口抗日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川汇区档案馆馆长时莹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说。
据《周口市志》记载,1938年7月,中共豫东特委派王子英、张先舟,在抗战指挥部开办“周口抗战建国人才训练班”,秘密建立党支部和“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又以抗建班为依托成立了周口市委。
抗建班学员发动群众,与国民党及地方武装配合御敌,让这座宅院成为军民联合抗日的历史见证。
军民同仇敌忾 奋战七昼夜打退日军
周口,是扼守豫东的重镇,因境内河道资源丰富,所以又是豫皖交界的水路通道中枢,在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地理优势凸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侵略中国的日军,同样看到了这个“战机”。当年9月,周口东面的淮阳沦陷后,日军就对周口虎视眈眈,妄图占领周口钳制豫东门户,切断豫皖通道,威胁平汉铁路,进逼武汉三镇。
曾创办周口抗战历史陈列馆的川汇区退休干部朱运华老人,对周口抗战的历史进行过专门研究。“根据当时的情况,周口抗战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失败,失守的不仅是周口,还会辐射整个豫东南。”朱运华讲解说,因此,当时党组织选派张侠等30多名共产党员向士兵和民众们宣讲抗战道理时就提道,“周口一旦失守,整个豫东南都保不住,周口丢了,家乡也就没有了,我们就要当亡国奴。”
1938年10月6日一大早,日军的爪牙伸进了周口,7架飞机开始对周口进行轰炸,并有针对性地想要炸毁架设在沙颍河上的老桥,意图阻断两岸通道。突袭中,大量民房被毁,老桥被炸穿两个大洞。
川汇区档案馆保存的《川汇文史资料》汇编里,清晰地记载了那段烽火烟云:“随后,日军地面作战部队进攻周家口,炮声震耳欲聋,炮弹掀起的泥土遮天蔽日,把我方士兵一次次埋入土中。日军出动1000多人的兵力,乘坐100多只架着机枪的汽艇、木船和橡皮船,气势汹汹地向周家口潮水般涌来,千万条火舌射向我方阵地。”
前方的将士浴血杀敌,后方的民众也在接力支援。据记载,当时,周口城内的商户慷慨解囊,为抗日捐款捐物,男劳力运送土枪土炮和弹药,妇女们为士兵烧水做饭,冒着炮火送到前沿阵地。青年学生组成慰问团,把捐来的月饼、糕点、水果、牙膏等送往阵地。
“就这样,战斗持续了一周,虽然敌军靠着先进的武器非常嚣张,但他们低估了我们军民团结的昂扬斗志。我们缺少枪支弹药,就靠民间的老土炮。到后来,我们架设在沙颍河南岸的将近100门土炮一起发射,烧红了的铁砂、钉齿、碎犁面,随着滚滚硝烟,冲出炮口掀翻敌船,射向日军,一群群鬼子在浓烟烈火中沉没于滔滔的河水中。”朱运华讲述说。
七昼夜的英勇奋战,让周口一战成名,此后长达6年时间内,日军不敢靠近周口。当时的战斗结束后,战败的日军指挥官铃木在水窝里的一个窑洞中剖腹自杀。
铭记历史激励后人 周口旧貌换新颜
沙颍河还是那条沙颍河,但周口,已不再是那个日军践踏侵略的周口。如今,当年日军轰炸的老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桥梁,两岸风景秀丽,高楼林立。生活在新中国的和平年代里,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而年届八旬的朱运华老人,依然奔波在研究、搜集周口抗战史料和实物的征程上。“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用身边的历史教育身边的后人,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朱运华说。
周口沙颍河畔,寓意奋斗、拓荒精神的大铁牛,屹立在那里。大铁牛的身后,就是日军曾经轰炸的老桥。而今,千万周口儿女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正勠力同心建设大美新周口,创造时代新生活。(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