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无人机以其独特的视角、广阔的视野以及智能简便的操作、亲民的应用成本等优势,深受媒体记者的青睐。
不过,想要拍出令人心仪的摄影作品,关键还是“镜头后面的头”——需要创作者在现场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及时抓拍,选取合适的高度、角度,抓拍最佳光影、典型瞬间,掌握熟练的技巧进行摄影创作。
01
大场景与小细节:相得益彰的视觉艺术
理论上讲,无人机飞得越高,航拍场景就越宏大、越震撼。但在实际拍摄中,大场景容易空洞无物,缺少视觉中心。从摄影美学理论来讲,大场景构建起画面的整体框架,奠定氛围基调;小细节作为视觉焦点,引导观众视线,两者相互配合,使作品层次更丰富、更有吸引力。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大场景与小细节相互映衬,画面中要有兴趣点。兴趣点有时比较小,却如同画龙点睛,可让画面生动起来。如果没有兴趣点,画面便会显得单调乏味,视觉效果大打折扣。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动静结合、大小结合、虚实结合、光影对比、色彩对比、背景虚化等摄制手法,突出细节元素,提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比如,拍摄湖面日落时,一艘小船缓缓驶过,在夕阳的照耀下,小船划过的粼粼波纹熠熠生辉;拍摄山区的高铁时,高铁风驰电掣般驶过,尤其是两辆高铁对开的瞬间,画面充满动感与张力;拍摄山水风光时,飞鸟掠过画面,宁静中平添灵动之美。
笔者在航拍山东鱼台县惠河湿地时,正值深秋,夕阳残照,几个小岛上树叶五彩斑斓,水面平静如镜,突然一艘快艇划来,笔者迅速按下快门,一张动静相宜的多彩秋色图便呈现在遥控器画面上。照片《鱼台惠河湿地生态美景》刊发于大众日报头版,还获得了济宁市乔羽艺术奖。
鱼台惠河湿地生态美景。吕光社 摄
02
广角与中长焦:焦段转换间的视觉魔术
广角、中焦、长焦各有不同的用途和视觉效果。广角镜头视野广、透视强、景深范围大;中焦镜头成像比较自然、虚化程度适中;长焦镜头可以远摄,把远处的景物拉近,可以压缩空间并虚化背景。从光学原理角度分析,不同焦段镜头对光线的折射和聚焦方式不同,从而产生各异的成像效果。合理运用焦段,能更好地实现拍摄意图,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无人机在高空飞行时,广角视野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能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广角也有劣势,容易造成画面松散、主体不突出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无人机的3倍变焦甚至7倍变焦镜头进行拍摄。通过变焦,一方面放大拍摄主体、虚化背景,让拍摄主体成为视觉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压缩画面空间,去掉干扰元素,将远处的景物与近处的景物在视觉上拉近,让画面更加立体、紧凑,主题、细节更加突出。当然长焦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像素低、画面尺寸小、易模糊等问题。
比如,笔者在航拍济宁南池公园王母阁与现代高楼济宁通信大厦的对比画面时,采用3倍变焦让二者同框,不仅拉近了二者的距离,同时形成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映成趣的视觉效果。再如《春到运河运输忙》,航拍京杭大运河上多艘分散航行的船舶,使用7倍变焦拍摄,在视觉上大大压缩了船舶之间的距离以及船舶与岸边春色的距离,给观者带来船舶来往不绝的视觉感受。
03
高空俯瞰与低空俯视:高度选择下的艺术呈现
无人机被誉为“上帝之眼”,高空俯瞰能捕捉山河林海的壮美全景,带来震撼人心的美感,但航拍并不是飞得越高越好,要根据创作主题和用途等灵活选择拍摄高度。
在摄影构图理论中,不同拍摄高度会影响画面的构图元素和视觉感受。高空俯瞰常采用鸟瞰构图,强调整体布局;低空俯视则可运用低角度构图,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冲击力。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高度,是实现艺术表达的关键。
图片为AI生成
比如,从高空拍摄群山,可以得到重峦叠嶂的震撼;从高空拍摄城市,可以展现高楼林立的风貌。而低空俯视拍摄高山,可以呈现山峦的形态;低空俯视拍摄城市,则可以尽可能地呈现城市的道路、河流等景观,并可利用前景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创作要求选择合适的高度进行艺术表达,既保证构图合理、主体突出、视野开阔,又避免画面细节丢失。比如,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轻、小型无人机适飞高度不得超过120米,但我们没必要非得飞到120米高空拍摄,有时一二十米高度就能满足拍摄要求。
04
顺光与逆光:光影交织的艺术展现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从光学和美学角度来看,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了画面的明暗分布和色彩表现。
顺光拍摄时,镜头顺着光的方向,被摄主体的正面受光充足,主体清晰、色泽鲜艳,能够很好地表现主题。但是被摄主体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弱,画面难免平淡无奇。逆光拍摄则是背着光的方向,被摄主体背面受光,可增强被摄主体的质感、渲染画面氛围,提升视觉冲击力和画面纵深感,为摄影作品增添艺术效果。顺光和逆光各具特点,创作者应巧妙运用光线,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传达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比如,笔者在曲阜拍摄鲁源新村时,在太阳即将下山之际,选择顺光和逆光进行无人机拍摄,效果自然不一样。顺光下,鲁源新村全貌清晰地呈现在尼山脚下,村庄整齐划一;而逆光下,鲁源新村的房顶产生反光,增加了村庄的朦胧感,艺术氛围浓厚。
鲁源新村。吕光社 摄
05
图片与短视频:契合需求的创作选择
当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流量巨大,短视频在传播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航拍时,选择拍照片还是拍短视频呢?
从传播理论和受众心理来看,照片适合用于静态视觉呈现、艺术创作和对后期制作要求较低的场景,短视频则更适合记录动态场景、制作生动的宣传内容。创作者可以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创作形式。
对于高山大海、大江大河、森林草原等静态场景,可借助无人机视角,通过精准调整光圈大小、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等,捕捉独特的光影、构图和典型瞬间,创作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而对于汽车越野赛、湖中快艇、草原骏马等动态场景,则可以用无人机进行追踪拍摄,这样的视频更加生动直观,富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拍摄短视频要求创作者熟练掌握无人机航拍运镜技巧,从推、拉、摇、移到环绕、螺旋上升,甚至甩尾、扣拍离场等复合运镜,都要熟练掌握,才能拍摄出不同凡响的短视频作品。创作者平时要加强练习,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06
起飞与降落:安全至上的操作准则
遵循安全操作规范,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是保障航拍顺利进行的关键。
此外,千万不可“贪飞”。无人机起飞前,应设定电量低到什么程度自动返航。当无人机提醒返航时,要尽快返航,特别是在水面上拍摄时,如不及时返航,一旦电量耗尽,无人机很可能坠落水中。在陆地上,万一无人机因电量问题无法正常返航,可将镜头一键朝下,就地降落,随后根据无人机传回来的画面去寻找,万不可强行飞回,以免发生坠机事故。
07
结语
无人机航拍是一门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作活动。媒体从业者要深入理解并灵活选择拍摄场景,不断提高摄影素养,熟练掌握无人机飞行技巧和运镜方式,将安全意识贯穿始终,航拍才能游刃有余,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用镜头记录世间美好。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济宁记者站)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新闻摄影中的无人机航拍技巧》。
来源:全媒体探索
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