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记者热泪盈眶:这辈子值了家人们
【外籍记者热泪盈眶:这辈子值了家人们】9月3日,伊拉克籍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现场激动落泪,观礼结束后他在社交平台更新动态:这辈子值了家人们!“我们出生在战争的国家,一直渴望和平,中国如今是在为世界和平而努力,我们希望更多国家去加入,而不是只有一个国家在努力。”!方浩明,这位幼年目睹伊拉克两次战争的记者,2011年随父母移居中国宁夏,在银川方言与黄河涛声中完成从“战争难民”到“中国故事讲述者”的蜕变。他的个人经历与阅兵仪式形成强烈互文:当受阅部队中维和部队方队迈着铿锵步伐通过天安门时,方浩明想起自己在巴格达街头目睹的爆炸场景;当空中梯队拉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彩烟时,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中东儿童在废墟中寻找玩具的画面。这种情感共振在社交媒体引发裂变式传播。其动态发布后3小时内获赞超200万,评论区涌现大量阿拉伯语留言:“中国用阅兵诠释和平,而非炫耀武力”“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安全感”。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指出,方浩明的泪水超越个体叙事,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对安全焦虑的集体宣泄——当美西方仍在“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中制造分裂时,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构建“非零和安全观”。
方浩明的和平宣言并非孤立事件。就在阅兵前48小时,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闭幕,26国领导人签署《天津宣言》,宣布成立四大安全中心应对“三股势力”,并承诺将区域反恐合作经费增加30%。作为连续报道上合峰会7年的记者,方浩明敏锐捕捉到两大事件的内生逻辑:上合框架下的安全合作是“平时治理”,阅兵仪式则是“战时威慑”,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维护和平的“双螺旋”。
2024年2月的外交部新春招待会上,一段魔性舞蹈“科目三”引爆全网。当镜头扫过舞池,一张中东面孔的年轻记者正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带动全场节奏——这位因舞蹈走红的“网红记者”,正是伊拉克籍中阿卫视驻华记者方浩明。从战火纷飞的巴格达到繁华的北京,从语言不通的留学生到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媒体人,这位27岁的年轻人用14年时间,在中国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身份与使命的蜕变。
1998年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的方浩明,童年记忆里充斥着爆炸声与警报声。“我见过太多次空袭后,母亲抱着弟弟在废墟里翻找家人的照片。”2011年,11岁的方浩明随家人迁居中国宁夏银川,这座西北城市成为他人生转折的起点。初到中国时,他连“你好”都发音生硬,却用三年时间掌握了银川方言,甚至能模仿当地司机用方言讨价还价。这段经历被他拍成B站爆款视频《在四川学方言,司机师傅都懵了》,播放量突破百万。在北方民族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的四年间,方浩明三次斩获宁夏高校留学生汉语大赛一等奖。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成为“中国通”——2022年毕业时,他毅然选择加入中阿卫视,成为驻华记者。“我想让阿拉伯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西方媒体滤镜下的刻板印象。”
方浩明的爆红始于一场意外。2024年外交部招待会上,他即兴表演的“科目三”被华春莹点赞,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疯传,单条播放量超6000万次。但真正让他成为现象级IP的,是持续输出的高质量内容。他深入贵州苗寨体验牛瘪火锅,在武汉过早摊前研究热干面制作,用纪录片《酱油是什么》揭秘中国饮食哲学。这些作品被阿拉伯语配音后,在22个国家电视台播出。在中非合作论坛现场,他发现非洲记者竟能熟练讨论《黑神话:悟空》;在博鳌亚洲论坛,他用流利的英语与各国政要对话。这些细节被他剪辑成《非洲朋友眼中的中国游戏》等视频,单期播放量超65万次。他拍摄的《伊拉克人在中国》系列,记录了义乌商人教伊拉克客户用支付宝、深圳工程师帮巴格达修复电网的故事。这些案例被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引用:“方浩明的镜头证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正在创造新的可能。”
这种判断得到数据支撑:上合组织覆盖地区近五年恐怖袭击事件下降62%,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反恐演习频次提升至每年4次。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阅兵首次展示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与上合《数字经济安全合作纲要》形成呼应。印度《经济时报》分析称,中国正将安全能力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其“硬实力”与“软治理”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安全观的零和悖论。
方浩明的呼吁在发展中国家引发强烈共鸣。阿塞拜疆记者Emin Aliyev在天津峰会现场算过一笔账:过去两年,经阿塞拜疆转运至欧洲的中国货物增长500%,带动当地就业超10万人。“当某些国家用制裁制造分裂时,中国用铁路连接世界。”他在社交媒体写道。这种“发展型安全观”正在重塑全球南方国家的认知——安全不仅是防弹衣和防空洞,更是5G基站、跨境电商和职业教育。
九三阅兵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庄重纪念。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军民伤亡,60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阅兵通过展示抗战老兵方队、历史影像资料和抗战主题元素,将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民族记忆。例如,徒步方队中“一老一新”的设计,既包含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老部队的传承,也融入了新域新质战力的现代元素,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场阅兵更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倾向的严正警告。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约束,军费预算连续大幅增长,2025年《防卫白皮书》公然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阅兵重申历史真相,用国家仪式守护民族尊严,警示世人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正如国防专家杨华文所言:“阅兵是对民族记忆的坚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经历同样的伤痛。”
九三阅兵是中国军队现代化成就的集中展示。45个方(梯)队按作战任务编组,涵盖信息作战、联合打击、防空反导等模块,体现了现代战争体系作战的特点。受阅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高,包括六代战机、轰-20隐形轰炸机、激光防御系统等尖端武器。这些装备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跨越。阅兵也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直接回应。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印太战略”,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通过阅兵展示战略威慑能力,传递出“不挑事但不怕事”的坚定信号。例如,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的公开展示,精准命中12000公里外目标,彰显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实力与决心。这种“以实力求和平”的姿态,既是对潜在对手的震慑,也是对地区稳定的承诺。
九三阅兵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当抗战老兵的敬礼、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通过镜头呈现,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的民族记忆。这种视觉冲击催生的情感共鸣,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许多学校将观看阅兵作为“开学第一课”,通过重温历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阅兵还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九三阅兵通过展示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让民众感受到“大国崛起”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这种凝聚力,是中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以上就是【外籍记者热泪盈眶:这辈子值了家人们】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