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与普京拥抱 手拉手热聊
【莫迪与普京拥抱 手拉手热聊】9月1日上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内,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握手瞬间被镜头定格——两位领导人不仅热情拥抱,更在众目睽睽下手拉手热聊,这一幕迅速登上全球热搜榜。这场看似“温情”的互动,实则暗藏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既折射出俄印关系的深厚根基,也暴露出国际秩序变革期的利益权衡。这并非莫迪与普京首次上演“亲密戏码”。2024年7月,北约峰会前夕,莫迪专程飞赴莫斯科,与普京在新奥加廖沃总统官邸的马厩旁品茶长谈,普京甚至亲自驾驶电瓶车带莫迪游览官邸。彼时,乌克兰危机正酣,莫迪的“逆流而行”曾引发泽连斯基强烈谴责,称其“是对和平努力的毁灭性打击”。然而,时隔一年,同样的拥抱场景在天津重现,莫迪的“平衡术”显然更进一步。此次上合峰会,莫迪的行程安排颇具深意:访华前,他先赴日本与石破茂会晤,强调“印日关系对印太安全至关重要”;转场天津后,又与普京上演“兄弟情深”。这种“东西穿梭”的外交节奏,与印度近年来“多向结盟”的战略高度契合。正如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所言:“印度不结盟,但需要与所有大国保持对话。”莫迪的每一次握手,都在为印度争取最大战略回旋空间。普京与莫迪的亲密互动,背后是俄印长达数十年的利益捆绑。自苏联时期起,俄罗斯便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军事合作伙伴。2014年前,印度76%的武器进口依赖俄罗斯;尽管近年来法国“阵风”战机和美国“捕食者”无人机逐步进入印度市场,但2019-2023年数据显示,俄罗斯仍以36%的占比稳居印度武器进口榜首。2025年,两国更签署协议,计划在印度联合生产T-90坦克炮弹,并推进6座核电机组建设。
能源领域是俄印合作的另一大支柱。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以每桶最高30美元的折扣向印度出售原油,2022-2023财年,印度进口俄油规模暴涨13倍至310亿美元。这些原油经印度炼油厂加工后,部分转售欧洲,为印度赚取巨额利润。正如印度商业工业部统计,2023-2024财年,印度石油产品出口额达701亿美元,欧洲成为最大买家。这种“左手进、右手出”的贸易模式,既缓解了印度国内通胀压力,又让欧洲陷入“制裁俄罗斯却依赖印度能源”的尴尬境地。
历史情结则为俄印关系增添了情感底色。冷战期间,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苏联更助其发射首颗人造卫星。普京曾直言:“俄印关系经受住时间考验,每次危机后都变得更强健。”莫迪则多次强调:“无论顺境逆境,印度人始终视俄罗斯为朋友。”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信任,成为两国在变局中坚守合作的基石。
面对莫迪与普京的互动,美国的反应耐人寻味。2024年莫迪访俄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曾表示“直接向印度表达了担忧”,但并未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此次天津会晤,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莱德仅重申“印度是战略合作伙伴”。这种“隐忍”背后,是印度在美国“印太战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印度是唯一能同时牵制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力量。为拉拢印度,美国不仅默许其购买S-400防空系统,甚至在印度对加拿大、美国特工实施跨境暗杀后选择“装糊涂”。特朗普政府曾计划取消秋季访印行程,但最终因“需要印度制衡中国”而作罢。
印度的“野心”则更为直接。莫迪政府近年来推行“东进政策”,试图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双轨并行”,成为“全球南方”的领导者。此次上合峰会,莫迪虽未参加9月3日的阅兵式,却通过与普京的热聊向世界传递信号:印度不会在美俄之间“选边站”,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莫迪与普京的拥抱,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印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智慧;批评者则指出,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两头获利”的姿态,暴露了其“精致利己主义”的本质。泽连斯基的愤怒,本质是对国际道义与现实利益冲突的控诉——当印度一边从俄罗斯购买低价原油,一边向欧洲出售成品油赚取差价时,乌克兰的战火却在吞噬无数生命。
然而,国际政治从非简单的道德审判场。印度的选择,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既需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与军工,又需借助美国的技术与市场,同时还要平衡与中国的地缘竞争。莫迪的“平衡术”,实则是印度在有限实力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路径。
天津的阳光洒在莫迪与普京的笑脸上,却照不亮地缘政治的迷雾。俄印合作能否突破“能源-军工”的旧框架?印度能否在美俄之间找到真正的战略自主?答案或许藏在莫迪访华期间的一句表态中:“中印是发展伙伴,而非对手。”当全球南方国家渴望打破旧秩序时,印度的选择,将决定它究竟是“平衡者”,还是“被平衡者”。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外交智慧不在于拥抱谁,而在于能否为人类共同未来贡献力量。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博弈中,莫迪与普京的热聊,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以上就是【莫迪与普京拥抱 手拉手热聊】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