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梳子姐2024
8月27日收盘,A股改姓“寒”。
1588元,寒武纪把茅台踹下神坛,自己坐上铁王座。
6643亿市值,一天成交240亿,相当于整个科创板打了个对折。
盘后一纸公告,八个“风险”、十遍“理性”,把市场从沸点摁进冰水,翻译成人话:别疯了,再涨就真上天了。
可股民不听,他们只听见三个字——寒、武、纪。
像极了当年听见“茅、五、泸”,像极了三年前听见“蔚、小、理”。
故事一旦变成信仰,估值就只剩想象力。
故事得从合肥西郊的中科大少年班说起。
哥哥陈云霁,14岁考进少年班,23岁博士毕业,传说里“别人家的孩子”;弟弟陈天石,16岁进少年班,AI原教旨信徒。
一个做硬件,一个做软件,像武侠里的“双剑合璧”,也像极客里的“左右互搏”。
2010年,AI还是冷板凳,芯片更是板凳腿。
两人在中科院一间30平米的“小黑屋”里,啃泡面、睡折叠床、画图纸,做着“AI专用芯片”的梦。梦的名字叫DianNao——中文发音,中国芯。
2015年,首颗芯片流片成功,陈云霁在国际会议上,一遍遍纠正外国人的嘴:“是DianNao,不是电脑。”
那一刻,他知道,中国芯片有了名字,也有了姓。
2016年,AlphaGo把李世石按在地板上摩擦,AI风口来了,像台风,卷走一切也托起一切。
陈天石离岗创业,寒武纪诞生,注册资本90万,名字寓意“生命大爆发”。
4年后,科创板上市,从IPO受理到敲锣,117天,比高铁还快。
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券商路演PPT还没关,股价已经翻了两番。
但风光背后,是荆棘。
▲寒武纪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图/寒武纪官网)
2022年,美国把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供应链瞬间被卡脖子,台积电、三星、日月光,一个都跑不了。
陈天石没慌,只说了一句:“芯片是长跑,不抄小道,不搞奇袭。”
2024年,AI大模型爆发,国产算力需求像火山,寒武纪押中时代,连续三个季度盈利,营收、利润双爆表。
于是,股价像踩了弹簧,一个月涨134%,从680元蹦到1588元,日均振幅12%,换手率最高一天38%。
这不是K线,是心跳监护仪。可狂欢背后,是苦行僧的十年。
陈云霁常说:“科研没有捷径,只有苦干。”兄弟俩的作息表是:早饭坐到电脑前,饿了已是深夜。折叠床、泡面、黑眼圈,是标配;论文被拒、项目被否,是日常。
2014年,ASPLOS最佳论文奖终于砸中他们;2015年,陈云霁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者”。
《科学》杂志称他们“开创性贡献”,但陈云霁记得最深的,是导师胡伟武的一句话:“做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
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坐出了中国AI芯片的半壁江山。可今天,冷板凳变成了龙椅,苦行僧却被当成了财神。
5117倍市盈率,行业平均88倍,寒武纪是它的57倍;市净率114倍,行业平均6倍。
老派投资者说:得用望远镜才能看到估值顶。
管理层画了个饼:全年营收50亿—70亿,仅供参考,不承诺、不兜底、不包赔。
网上谣言满天飞:新一代GPU即将流片、某互联网大厂百亿订单已锁定——统统辟谣。
陈天石苦笑:“我们连PPT都没做,市场已经帮我们开完发布会了。”
▲陈天石博士(图/寒武纪官网)
实体清单仍在,供应链依旧卡脖子;董监高零交易,龙虎榜上却是拉萨团结路、益田路、量化基金T+0军团。
一句话:赌徒在狂欢,创始人在关灯。
8月28日晚,寒武纪发公告,八次“风险”、十遍“理性”,把丑话说在前。
陈天石说:“和行业前辈比,我们还是个孩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跑才刚刚开始。”
寒武纪的登顶,不是终点,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注脚。
两个少年,十年冷板凳,一朝登顶。
这不是神话,是时代写给苦行僧的情书。
可情书再动人,也挡不住闹钟响。
5117倍市盈率,需要600年才能回本;半年10亿利润,撑不起6000亿市值。
股王还是股疯,一念之间。
K线已红得发紫,愿赌服输,盈亏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