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
【官方: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近日,一则来自中央的政策文件引发全民热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这一政策突破标志着我国城市更新从“政府主导拆迁”向“居民自主改造”的范式转型,为数亿城镇居民破解“老破小”居住困境提供了新路径。《意见》直指当前城市发展痛点: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全国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达22万个,涉及居民超1亿人。这些房屋普遍存在结构老化、配套缺失、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但传统拆迁模式因成本高企、社会矛盾复杂已难以为继。“自主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通过居民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居住品质提升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双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解读道。政策明确支持居民依法申请原址拆除重建,并允许在满足规划条件下适当增加建筑面积、开发地下空间,这为破解“居民想改但没钱、政府想管但没权”的僵局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出台前,浙江、安徽、广东等地已开展自主更新试点,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样本。在安徽宣城,宁国市河沥溪街道的老食品厂宿舍区曾是典型的“老破小”:1979年建造的3栋楼墙体开裂、雨天内涝,16户居民苦不堪言。2024年,当地政府创新“政策引导+居民自治”模式,通过20余场业主协商会优化方案:将原规划的6层楼降为3层,增设电梯和公共活动空间,最终居民自筹资金完成重建。“现在房子从70㎡扩大到95㎡,还保留了邻里情,这种改造比搬新家更让人安心。”居民胡桂珍感慨。
广东广州的花都区集群街2号楼则创造了“三个第一”:全省首个业主筹资自拆自建项目、首个“原拆原建”危破房改造案例、首个“居民自主更新委员会”治理样本。该楼建于1976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52户业主通过“政府垫资+居民分期还款”模式,在原址重建起配备智能安防、适老化设施的新楼。业主蒋先生算了一笔账:“每户出资约30万元,比市场价买新房便宜60%,还能保留学区等资源。”
资金筹措是自主更新的核心难题。政策明确建立“居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市场参与补充”的多元化机制:财政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规划技术指标放宽、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例如,厦门允许自主更新项目增加不超过原面积20%的建筑面积,其中10%用于公共服务设施。金融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息长周期贷款,支持居民提取公积金、使用维修基金、申请组合贷款。广东试点中,建设银行推出“居民更新贷”,最高可贷总造价的70%,期限延长至20年。市场赋能:探索“居民+国企+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杭州浙工新村项目引入市安居集团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居民出资5亿元+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配套商业”实现资金平衡。
“自主更新不是让居民‘孤军奋战’,而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生态系统。”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指出,通过容积率奖励、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激励措施,可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自主更新带来的不仅是房屋焕新,更是社区治理模式的革新。在宣城广德市石油公司宿舍改造中,居民自发成立“更新委员会”,通过20轮协商优化方案:为困难户定制小户型、在地下开发停车位、保留院落古树作为公共记忆空间。“这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让社区从‘陌生人社会’重回‘熟人社会’。”社区主任马代林说。
政策亦强调“更新与治理并重”,要求将自主更新与完整社区建设结合,配套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例如,吉林长春在新民大街改造中,不仅修复历史建筑,还增设口袋公园、社区食堂、24小时图书馆,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自主更新政策承载着双重使命:既是对“住房难”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也是对“城市病”治理难题的创新破解。当北京胡同里的居民讨论加装电梯方案,当上海石库门业主协商历史建筑活化路径,当成都院落居民规划智慧社区场景,这些微观实践正汇聚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
“城市更新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强调,未来的城市更新应更注重“留改拆”并举,在延续历史文脉、保留社区温度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存量资源潜力,让每一栋老建筑都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容器。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家”的意义——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情感纽带。当政策红利与民间智慧碰撞,当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共振,中国城市的更新之路必将走出一条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发展新范式。
以上就是【官方: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