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冉衡 摄影】 湖北松滋、李宗盛、兰考泡桐,三者原本毫不相干,却被汪锋华的吉他联结起来。
汪锋华是松滋桐馨乐器的负责人。桐馨,是李宗盛手工吉他品牌“李吉他”的唯一合伙人。“李吉他”的“旱地”系列,面板用的是兰考泡桐。这是关系所在。
“华语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为何选择桐馨乐器?
8月28日,公司展厅内一整墙的“李吉他”,手指着其中一把“旱地”吉他。汪锋华对记者说:“李宗盛希望打造的是,第一眼看上去,这是一个中年男人;手一触摸,它要有非常特别的岁月摩擦的感觉;琴弦一拨,是一个中年男人刚哭过的声音。”
透过音孔,内标图案是龟裂的大地。面对如此抽象的需求,怎么实现?
好在公司100多人的核心制作团队,均拥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在国内专业的吉他制作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最佳音质奖等。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制琴师反复揣摩尝试,从木质选材到漆面处理,各个环节的匠心打磨,最终赋予“旱地”吉他独特的沧桑感和深情音色。
“李宗盛非常开心,说‘真的在做琴上面,找到了他的事业合作伙伴’。”在此之前,是近30家的大陆吉他厂的试错。
彼此的认可,一场互动可见一斑。今年4月,宜昌演唱会上,李宗盛怀抱吉突然停下,跟“远从松滋来的朋友”——汪锋华互动起来。由于行程紧张,“没办法单独跟您碰面”。
“用兰考泡桐面板,是李宗盛提出的。泡桐有非常好的特点,相对传统面板材料,它的音质浑厚,恰好符合‘旱地’的感觉。”面板是吉他的“心脏”,对于泡桐面板,汪锋华赞许有加,“使用泡桐面板是李宗盛的原创,如果得到许可,我愿意在自有品牌上使用泡桐。”
汪锋华的厂原在广州,为何愿到松滋来?
他松滋人的身份,是首要因素。“前些年,在‘腾笼换鸟’政策下,一些制造业陆续从广州城区迁出。松滋的文化产业招商团队,第一时间联系上我。”
在详细了解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返乡创业环境后,他立刻决定回到家乡。2023年9月,桐馨乐器总部及生产车间迁至松滋。
“目前在松滋已经稳定下来。”在桐馨乐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工厂生产场景。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是空中的特种中央恒温恒湿空调。它要24小时运作,保证车间湿度控制在45℃的±5,温度控制在25-31℃。
据称,是中国唯一一家全制程恒温、恒湿控制的工厂。从原料、环境,再到技艺,高标准让桐馨乐器在高端吉他市场不断开疆拓土。
2024年,桐馨乐器出口高端吉他1.2万把,其中顶级型号出厂价达5.98万元/把,年创产值1.5亿元。鉴于日益火爆的生产销售态势,预计2025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
在松滋,汪锋华的回归,书写了一个人带回一条产业链的传奇。两年来,锦鸿乐器、聚鑫乐器等一批吉他企业相继落户松滋吉他产业园。
而松滋,正趁势打造“中国吉他之乡”。它凭什么?
形势喜人。8月15日,全球知名吉他品牌伊司地曼签约落户,汪锋华从中牵线。落户后,它将在松滋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高端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综合性乐器制造基地。
自此,伊司地曼与桐馨乐器,国内民谣吉他与古典吉他的两家龙头企业在松滋会师,中国高端吉他制造基地正式启航。
与此同时,世界知名高端制琴师亚伯拉罕等大师工作室,相继落地。追随伊司地曼的脚步,数十家企业组团来松考察,开展合作对接,合作领域覆盖乐器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
一个“龙头引领、链式发展、集群突破”的文化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目前,吉他产业园已经落户企业11家,7家已投产,4家正在装修。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8亿-10亿元。”放眼未来,松滋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产业体系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融吉他制造、销售、演艺、培训的一体化产业链,预计3年内产值将达到20亿元,园区满园后达到5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塑造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