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白皮书由紫金山实验室、中国联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写,聚焦 “服务生成算力网络” 这一算力网络智能化演进的终极方向,系统阐述其背景、架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核心内容如下:
一、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的发展背景
1. 算力网络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随着 5G、AI、边缘计算等技术发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业务推动算力网络成为 “算网融合” 的核心载体,需实现泛在算力的统一调度,满足多元场景对低时延、高可靠的需求。
挑战:
场景需求多样化(需适配不同行业对算力的差异化诉求);
系统规模复杂(传统 “人在回路” 运维难以应对大规模算网);
用户体验要求高(需自动化匹配资源,实现 “意图驱动” 服务)。
2. AI 驱动算网新范式
AI 技术(生成式 AI、大语言模型 LLM、智能体 Agent)为算网注入新能力:
建设端:生成式 AI 自动生成算网部署方案,替代人工设计;
运营端:AI 实现算网自动化运维(自优化、自修复),降低人工干预;
3. 算网服务生成的必要性
服务生成网络(自智网络)是应对挑战的核心路径,按智能等级分为 L0(完全人工)至 L5(完全自智)六级,目标是通过 AI 使算网实现 “全流程闭环自治”,摆脱对人力的依赖,成为算力网络智能化的终极目标。
二、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的愿景、特征与架构
1. 目标愿景
实现 “基础设施智能化、业务流程一体化、服务场景定制化、算网系统自动化”,为多元应用提供泛在、高效、灵活、安全的服务化算力供给,最终达成 “网络无所不在、算力无所不达、智能无所不及”。
2. 关键特征
算网全流程闭环自治:覆盖算网规划、建设、运维、优化全生命周期,实现流程自动化(重复操作系统自动执行)、服务自优化(基于历史数据动态调优)、能力自主化(独立管控算网状态)。
网 - 算 - 智协同自适演进:算网为智能提供数据与算力支撑,智能反哺算网优化,形成 “数据 - 算法 - 算网” 协同迭代,支持新业务场景的动态适配(如通过迁移学习、终身学习实现智能持续升级)。
3. 参考架构(四层架构 + 内生智能模块)
三、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的关键使能技术
1. 算力网络技术(基础支撑)
资源感知:扩展 BGP/IGP 协议,实时采集 CPU/GPU 负载、网络时延等多维度指标,采用阈值触发更新减少网络波动,为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资源编排:结合 Serverless(函数即服务)实现资源细粒度调用,通过多云容灾避免平台锁定,构建开放算力生态圈。
任务调度:基于任务优先级(如紧急任务优先调度 GPU)、负载均衡(避免节点拥塞)、资源抢占(高优先级任务回收资源)策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2. 自智网络技术(核心保障)
单域自治与跨域协同:将算网拆分为多个自治域(如 “省 - 市 - 区县” 级),单域实现局部自动化,跨域通过统一 API 协同解决复杂问题,平衡 “局部自治” 与 “全局最优”。
意图网络(IBN):将用户意图(文本 / 语音)转译为算网配置,流程包括 “意图解析→策略生成→自动化部署→状态感知→闭环优化”,确保需求精准落地。
3. 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核心)
传统 AI:自然语言处理(解析用户意图)、强化学习(动态优化调度策略)、图像处理(边缘场景压缩数据传输量)。
大语言模型(LLM):贯穿算网全生命周期,如理解用户需求、生成调度策略、构建算网知识图谱,支撑跨域协同决策。
智能体(Agent):部署轻量级 Agent 至各节点,实现分布式智能控制(如故障时自动隔离节点、动态负载均衡),摆脱集中式管理局限。
4. 数字孪生技术(仿真验证)
构建算网虚拟映射,实现 “物理 - 虚拟” 实时交互: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获取算网状态(拓扑、负载);
仿真建模:用 Modelica、UML 等语言构建算网模型,模拟资源调度效果;
实时反馈:在虚拟环境验证调度策略(如链路故障影响),优化后下发至物理算网,降低试错成本。
四、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
1. 算网数据按需生成
痛点:算网训练数据(如网络流量、用户行为)获取成本高,传统模型难以模拟复杂时空相关性。
方案:通过跨域多模型协同(如融合文本 LLM 与算网领域模型),结合迁移学习、小样本学习,生成高质量、可控的算网数据(如模拟特定网络负载的流量数据),缓解训练数据匮乏问题。
2. 网络拓扑智能生成
痛点: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如万卡 GPU 集群)对网络拓扑(低时延、高带宽)要求高,人工设计效率低。
方案:LLM 结合两阶段优化(全局架构设计 GAD + 局部连接搜索 LCS),自动生成定制化拓扑:GAD 确定拓扑模式(如环形、树形),LCS 优化节点连接细节,迭代验证确保满足性能指标(如时延 < 1ms)。
3. 算网服务智能生成案例(基于 ChatGPT 的服务流程):
策略生成:LLM 匹配算网功能组件(如调度模块、算法加速模块),生成资源配置方案(如调度 GPU 节点、启用弹性扩缩),并预估成本、时延;
策略执行:自动下发方案至算网,监控执行过程;
反馈优化:记录历史案例,通过用户反馈优化解析逻辑与组件匹配规则。
4. 业务流程自主管控
赋能垂直领域全流程自动化,如智能制造:
智能规建:LLM 辅助需求分析、生成代码与测试用例;
智能运维:AIOps 自动监测设备状态,故障时 Agent 触发隔离与修复;
5. 服务自优化与持续演进
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历史数据(如常用算力类型)定制服务(如科研用户优先调度超算资源);
能力自优化:通过持续学习(CL)迭代调度算法,适应新业务(如 AI 大模型训练需求);
智能自适演进:跨域协同复用知识(如联邦学习迁移多节点经验),实现算网能力持续升级。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核心挑战
智能训练与部署:算网数据异构且缺少标注,LLM 等大模型部署需解决资源消耗高、硬件适配难(如边缘节点算力有限)问题。
业务融合方案:需设计统一架构兼容 “算网资源纳管、极简模块、跨域协同”,平衡 “功能实现” 与 “智能升级”。
智能度量与评估:算网智能等级(L0-L5)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单点智能与全域智能的边界定义不清晰。
自演进可控性:持续学习易出现 “灾难性遗忘”(旧知识丢失),需保障算网自演进的稳定性与可解释性。
应用生态建设:技术落地需打通 “技术 - 业务 - 商业” 链路,解决隐私安全(如敏感数据传输)、用户接受度(习惯传统运维)问题。
2. 发展建议
技术层面:攻关低资源消耗的 LLM 部署(如模型压缩)、算网数据生成模型、自演进学习算法(缓解遗忘)。
标准层面:制定算网资源描述、意图解析、智能等级评估的统一标准,打破厂商私有接口壁垒。
生态层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隐私计算保障安全)、跨领域合作(产学研协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落地。
六、总结与展望
服务生成算力网络是算力网络从 “被动调度” 向 “主动智能” 的范式革命,通过 AI 与算网深度融合,实现 “意图驱动、闭环自治、协同演进”。当前仍处于研究阶段,未来需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开放生态,最终为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提供 “泛在、智能、安全” 的算力服务,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