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晨 本报通讯员 王凤侠 张岩
“橡胶助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废液,可通过提前添加化学物质实现部分液转固,处理成本能降低近三成。”8月26日,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成成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实践报告时,专门提到了这条对恒力橡塑的建议,“企业方面认为这是理论研究和工业生产实际非常好的结合。”
朱成成的报告是一次科研实践活动的成果。8月8日,“兴鹤聚才”名校学子鹤壁市鹤山区暑期科研实践营正式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19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走进鹤山区6家重点企业,开启了为期14天的科研实践之旅。学子们深入生产一线,用专业知识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青春智慧,同时也让自身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实践营期间,学子们分赴元昊化工、赛科化工、蓝赛环保等6家重点企业,带着明确的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在蓝赛环保,他们尝试破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难题;在地瑞化工,探索新型阻燃剂的合成路径;在赛科化工,优化橡胶防老剂的生产工艺……这些研究课题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接瞄准企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鹤山区委书记李明霖表示,此次实践营是政企校深化合作的“起步之旅”,为后续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和项目共建筑牢了根基。近年来,鹤山区锚定“创新驱动、人才兴区”发展目标,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在产业一线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家昊在元昊化工实践期间,与4名同学共同参与了企业产品工艺改进项目。从技术设计到车间生产、再到质检验证,他们全程与工程师协同作战,最终成功将生产效率提升了10%。
“此次科研实践营,政府搭台对接人才资源,学子们把前沿技术带到实际生产中,把论文写在生产车间里,将毕业设计与应用端结合,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鹤壁元昊新材料集团总经理张雁的评价,道出了这场产学研融合实践的意义。
8月20日的总结交流会上,学子们的分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否将机器学习引入反应动力学建模,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预测?”“双螺杆挤出机的成品产出速率,或许能通过螺杆组合优化再提升15%……”这些带着车间温度的思考,被企业代表们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据统计,此次实践营共形成19份技术报告,提出1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7项已在企业生产中探索应用。
这些成果是鹤山区人才工作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鹤山区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做优“引育留用”全链条:制定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签约21个科技工业人才项目,柔性引进博士人才15名,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